來源:濱州網
2022-04-13 20:59:04
原標題:地名文化展播②九戶鎮、青陽鎮地名來歷
來源:濱州民政
濱州的色彩讓人陶醉、濱州的味道讓人回味、濱州的溫度讓人舒適……
山東古鎮之九戶鎮
地處鄒平市西北部,東與孫鎮接壤,南與明集鎮毗連,西與魏橋鎮相連,北與西北隔小清河分別同臺子鎮、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鎮相望。鎮名以“九戶村”而得,實為“九扈”至訛記。相傳九扈為古時主管農事的官名。《左傳》昭公十七年有“九扈為九農正。”境內有赫胥氏墓說明在8000年前這里就是重要的農耕文明區域。
九戶鎮境內的古王臺(亦作故王臺)即唐趙臺城舊址,也是古鄒平縣城所在。相傳漢初劉邦在九戶鎮境內古王臺村南與敵展開一場血戰。大將布英不幸戰死,劉邦為紀念他,為其修建一座大墳,讓其兒子布寧守孝。布寧身為武將,喜愛武術,便在墳邊修建一土臺,在上面練武。久之,附近村民紛紛前來習武,慢慢聚成一個村莊,名“布王臺”,后漸漸叫成了“古王臺”。
唐武德二年(619年),鄒平縣治移于趙臺城(今九戶鎮古王臺村)。明清兩代九戶均屬濟南府齊東縣。齊東原治所趙巖口(今臺子)光緒二十年被水淹,于光緒十九年(1894年)將縣治遷于九戶鎮。九戶古稱九扈,清、民國稱九扈鎮。九扈為九戶之訛。民國初期到建國初期,均屬于齊東縣。1956年,九戶折入鄒平縣。1984改為九戶鄉。1996年撤鄉改鎮至今。
當地流傳著“先有甘泉寺,后有河溝莊”之說。相傳宋初曾有僧侶來此傳授佛教,修建了一座寺院,正房三間,緊靠兩端房屋前各突出小配房一間,東、西、南三面有花園墻包圍,南院墻修一大門。寺院坐北朝南,在寺院南靠路約10余米處,挖掘一口水井,井水甘之如飴,賜名“甘泉”,后在寺院大門上方懸掛匾額一塊,題字“甘泉寺”。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后,經多年戰亂,流離失所的人們從四面八方來甘泉寺附近墾荒種地,重建家園。先后有于、劉、錢、干等姓氏定居下來,漸成村落。因漯河故道位于村西,所以稱名為西溝村。后元末明初大文學家張養浩四子張山遷居于此。隨著張氏家族的繁衍壯大,今河溝村只剩下張氏居民。
九戶鎮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據《齊東縣志》記載:“清光緒十九年冬,齊東知縣康鴻達奉準遷城于九戶鎮。本縣民業耕織,士尚廉恥,勤儉樸素,饒有古風,以之提倡新生活最為相宜。”
鎮境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緩平坡地居多。土地以潮土為主,土壤肥沃。特色農業突出,食用菌、蔬菜、畜牧、西瓜四土產發展良好。九戶鎮是著名的“甜椒之鄉”,“一代天嬌”甜椒馳名。進入新世紀以來,古老的齊東故里—九戶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成績斐然,相信九戶鎮的明天會更美好!(孫娟 劉明偉)
九戶鎮現貌
山東古鎮之青陽鎮
鎮級行政區,區劃代碼:371681107。地處鄒平市西南部,東以青龍山、會仙山分別與黛溪街道、黃山街道、西董街道為界,南部、西部隔長白山與濟南市章丘區界相鄰,北鄰明集鎮。青陽鎮歷史悠久,從化莊遺址出土的黑陶發現這一帶很早就有人類活動。五千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屬龍山文化的范疇。
青陽鎮古為通登萊青官道重鎮,唐代以前屬章丘縣轄地,醴泉寺唐碑刻有“大唐劉州縣常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金元時期隸屬鄒平管轄。《章丘縣志》唐宋疆域圖中記載“醴泉寺自金割入鄒平”。明初設有兵驛有遞鋪,鄒平分六鄉,青陽屬醴泉鄉。清代鄒平分八鄉,青陽屬范公鄉。民國初年沿用清末舊制。1950年后,歸醴泉區。1984年改為青陽鄉。1994年撤鄉設鎮。
青陽鎮地處半山地、半平原地區,位于魯北平原和魯中山區疊交地帶、南枕泰沂山區、北瀕九曲黃河。有“醴泉寺、雕窩峪、會仙山”三大風景旅游區,“無核甜柿”“青陽小米”“紅芽香椿”等特色農產品美名遠揚。
醴泉寺地處鄒平縣城西南的長白山腹地。始建于南北朝,相傳為當時一位莊嚴法師所建,原名叫龍臺寺,后因年久失修而廢棄。唐朝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修寺院。醴泉寺唐碑刻有“大唐齊州章丘縣長白上醴泉寺志公之碑。”相傳寺院落成之日,寺東山坡有一甘泉涌現,唐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之名由此而來。“醴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是唯一皇帝賜名的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曾在醴泉寺苦讀,后終成功名。寺南幾千米山里,有范公讀書洞遺跡。元大德年間,曾任工部尚書的青陽人賈馴,回鄉重修了醴泉寺,并建立了范公祠,自此寺祠合一,佛、儒相映生輝。
唐以來,日本、朝鮮等國向中國多次派遣使團、僧人等到醴泉寺考察,醴泉寺曾設有新羅院供來華僧人居住。1930年,著名學者梁漱溟在此設鄒平實驗縣第二鄉學。1939年日軍掃蕩長白山,將醴泉寺焚毀,僅存斷頂的唐碑和掉腦袋的龜馱碑各一塊。2004年重建醴泉寺風景區。新建醴泉寺占地50畝,主建筑5400平方米。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范公祠、新羅院、東西配殿等,為仿宋式建筑群。更有罕見的唐碑、眾多佛教塑像和范仲淹像等,是魯中一帶規模最大的佛教文化游覽勝地。
雕窩峪位于長白山西北部的黌堂山、黃花山、鳳凰山之間,鄒平縣青陽鎮西阿陀村南5華里處,深邃寬闊的山谷長達3華里。此峪是隋末王薄農民起義爆發地。隋大業七年(611年)十月,齊郡鄒平縣人王薄,在長白山雕窩峪領導鄒平、章丘一帶農民起義。王薄是個鐵匠,會打造刀槍。他自稱“先知先覺”,號“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同統治者反抗到底,得到百姓響應。不到一年,攻占了許多州縣。隋大業九年(613年),王薄起義軍擴大到數萬人。同年二月,與隋將張須陀轉戰于岱山(泰山)腳下。后率軍北上渡河,與其他義軍會合,隊伍達10多萬人。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王薄率部占據鄒平、章丘、淄川、長山等10余縣。唐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部降唐,被封為昌州總管。
2003年雕窩峪風景區進行了重修。修建石牌坊1座,寬9米,高8米,牌樓雕刻“雕窩峪”。恢復了城樓、寨門、義旗臺等軍事設施。城門為隋唐建筑,前后兩塊門匾分別為全國書協副主席歐陽中石和李鐸所題。義旗臺上鐫刻王薄的著名詩歌《無向遼東浪死歌》。重塑了王薄塑像,像高6米,重30噸,用花崗石雕刻,持刀揮臂,衣巾飄飛。修復了道教建筑碧霞祠,主殿1座,設東西配殿,建筑面積600平方米,仿唐式建筑,清式彩繪,為景區建筑的亮點。山門至碧霞祠750米的山路,全用石頭鋪砌,沿路安裝了十二生肖石雕。雕窩峪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山會,吸引大量游客觀光旅游。
會仙山是長白山迤北最高峰,海拔590米,山勢挺峻秀拔,形若覆礅。據傳群仙曾會集于此故名會仙山。峰頂“八仙臺”“金母祠”遺址尚存。北有石船峪,南有盤壑峪,東有滴水崖。山巔南側有洞懸于崖中,洞中有玄和佛像,也稱“玄和洞”,堪稱絕景。舊志記載,每逢清明節,山間夜晚常有仙燈出現,狀如星光燭火,大若盤盂,飄緲空際,時近時遠,乍開乍合,如人持燭炬行走,許時方沒,故稱“會仙神燈”。山上有日觀臺,晴朗的早晨,遙望東方日出,能隱約看到東海翻騰的波浪。峪底和峪北嶺上有兩座相距不遠的古建筑,殿宇輝煌,俗稱“上場、下場”,此地草木茂密,紫莖芬芳,懸崖峭壁,景致幽僻,名曰:“小桃源”。舊時每年三月初三,上、下場有廟會活動,盛況頗大,屆時搭臺唱戲,各地善男信女前來進香趕會,不計其數。1930年代,鄉人曾重修殿宇,1939年遭日軍焚毀,廟會遂止。1993年以來,三月初三日廟會恢復,每年都吸引各地游客達5萬余人。
青陽鎮山清水秀,光照充分,盛產小米,歷史悠久。青陽小米粒粒圓潤,金黃明亮,營養豐富,食用清香可口,含有人體所需的12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是滋補身體和饋贈佳品。青陽柿子種植區域位于鄒平縣西南部的長白山腳下。這里丘陵地形,光照充足,地下水源充沛,山坡土質厚而肥沃,有機質含量為10%以上,速效氮、磷、鉀含量中等以上,是柿子的理想產地。現存近萬棵柿樹有500年歷史,所產柿子肉質細膩,無核多汁,甘甜如蜜,含可溶性固體20%以上,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用優質柿子制成的“青風泉”牌柿餅,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A、B、C、E等營養物質,是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孫娟 劉明偉)
青陽鎮現貌
在知愛建
一起品讀濱州文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