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wǎng)
2022-04-13 17:07:04
原標題:揭秘濱州市首個一體化移動PCR方艙實驗室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wǎng)
3月16日凌晨,全市首個一體化移動PCR方艙實驗室主體落戶在濱醫(yī)附院綜合樓北側(cè)。當日凌晨5點,檢驗科楊田田等第一批醫(yī)療人員連夜進駐實驗室,進行儀器設施安裝及物品準備。在隨后不到30個小時的時間里,PCR方艙團隊加班加點,從大件的核酸提取儀、PCR擴增儀到小件的垃圾袋,再到電腦程序設置等等,這支團隊事無巨細逐一準備,確保方艙實驗室能夠在第一時間投入使用。在這30小時里,很多工作人員的休息時間不到3小時。
3月17日建成、3月18日下午試運行,截至4月7日,濱醫(yī)附院一體化移動PCR方艙實驗室累計完成核酸檢測13萬余管,對應約200余萬人次,樣本最多的一天檢測量達到1萬余管,交出了一份足夠亮眼的答卷。
疫情期間,方艙實驗室承擔著濱城區(qū)、鄒平、博興和高新區(qū)的全員新冠核酸檢測及對口支援工作。憑借全體工作人員的堅守和付出,該方艙實驗室大大提高了濱醫(yī)附院的核酸檢測速度及疫情應急響應能力,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實驗室雖小、空間布局較為緊湊,但“五臟俱全”。和所有標準的PCR實驗室一樣,這里分為三個區(qū):一區(qū)為試劑準備區(qū),用于提取與擴增試劑的準備。配備了超凈工作臺、試劑冰箱以及物品放置臺、振蕩器、瞬時離心機等設備;二區(qū)為樣本制備區(qū),用于病毒核酸的提取。配備有兩臺生物安全柜、四臺核酸提取儀、工作臺和冰箱等;三區(qū)為基因擴增區(qū),用于病毒核酸目的基因片段的擴增。配有13臺擴增儀。各區(qū)環(huán)境相對獨立、空氣單向流通。
“與標準的PCR實驗室相比,這處移動PCR方艙實驗室就是方便靈活、機動性強,能夠第一時間投入使用,承擔全市核酸檢測的任務。”移動PCR方艙實驗室臨時負責人楊田田向記者介紹。該方艙實驗室嚴格按照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建設標準生產(chǎn),在出廠前就已完成了復雜的生產(chǎn)布局,具有模塊化一體成型設計、艙內(nèi)分區(qū)式布局、獨立的排風系統(tǒng)、小型污水處理設備、可視化動態(tài)壓力智能控制系統(tǒng)。“僅需現(xiàn)場對接水電、填充好實驗必備的儀器設備就可投入使用。這決定了其最大優(yōu)勢即工期短、具有時效性。”楊田田說。
在3月18日至4月7日這段時間里,方艙實驗室共有31名工作人員。從方艙籌備工作開始至平穩(wěn)順利運行,作為方艙協(xié)調(diào)人的楊田田每天的休息時間往往只有兩三個小時。27名核酸檢測人員每九人一隊,其中一人進入試劑準備區(qū),七人進入樣本制備區(qū),一人進入基因擴增區(qū)。每隊每次著防護服進入艙內(nèi)工作8小時,每天三個隊三班倒。另外,實驗室還配備3名艙外工作協(xié)調(diào)人員,負責后勤保障工作。分白班和夜班對艙內(nèi)檢測人員進行各項物資配合及檢測后垃圾的高壓滅菌處理。正是有了他們默契、及時的配合,才保障了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她們是整個核酸檢測流程的幕后英雄。
“這段時間,所有人都克服了長時間穿防護服的生理極限,承受無法照顧家庭的心理極限,任勞任怨地投入到工作,非常讓人感動。”楊田田告訴記者。隊里的工作人員王蔚琛、李金玲,她們的丈夫都是援青醫(yī)療隊成員,王蔚琛把上初二需上網(wǎng)課的兒子寄放到朋友家,李金玲把年幼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安帥、孫陣陣、宋康、任金來的妻子也都同為醫(yī)務工作者,為了做好核酸檢測工作,也都舍小家、為大家,克服困難、迅速進入工作狀態(tài),確保了方艙實驗室核酸檢測工作的有序進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