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1日訊 小區是居民朝夕相處的家園,是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單元。濱城區市中街道積極推進“心安城市”建設,對照心安小區建設“十好”標準,以未來小區、區技校宿舍、長城小區為改造試點,積極培育“心安人”實現共治、力行“心安事”推進共建、傳遞“心安情”激發共鳴,切實提升老舊小區基層治理效能,打造人民滿意、生活幸福、安居樂業的心安小區城市標簽。
11月20日,“心安濱州”媒體基層行采訪團走進市中街道,解鎖小區共治共建共鳴的“心安密碼”。
市中街道充分發揮社區黨委軸心作用,建立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志愿者、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四位一體”小區管理體系,將“健康義診”“居家養老”“食堂就餐”等服務項目融入民生基礎、群眾事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生活服務。
創新打造家門口城市社區合作社,在現有春星服飾、串珠、面塑、布老虎等5家企業入駐的基礎上,推動微工廠更好對接漁溝制作等3家企業,每月開展技能培訓2次,為低收入群體、年輕寶媽等提供200人次就業崗位,保障居民日均收入可達70元-120元。引進山東魁斗信息科技,搭建居民家門口就業平臺的同時,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進一步推動再就業群體靈活就業。
根據居民多元化需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服務、貼近群眾的原則,將廢棄車庫改建成400平方米的紅色家園服務站,提供集學習、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元化服務,實行延時服務和雙休日開放服務,平均每天人流量達150余人,在居民休閑娛樂的同時,面對面交流生活情感、收集群眾訴求。
針對小區內居民訴求多、鄰里矛盾時有發生的情況,街道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整合調解員、網格員、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力量,在未來小區探索“幸福來敲門”、向前一步、矛盾調解七杯茶、紅格議事會、半月談5類基層治理工作法,實現小事、大事不出居民小區,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幸福來敲門”“向前一步”工作法在中國社區報刊發推廣,“幸福來敲門”更是入選省優秀社區工作法十佳案例。
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將矛盾糾紛及時疏導、調解、化解在基層,達到案結、事了、人和的效果,有效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互動。在積極宣傳引導下,有8名小區居民主動加入“家長里短”、食堂紅管家服務隊,自行管理紅色蜂巢社區食堂、戶外工作者“蜂小驛”服務站等場所陣地,推動為民服務不斷強起來、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