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1日訊 12月21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讓文物活起來—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新聞發言人王木亮,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劉凱,共同介紹濱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創新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王木亮介紹,濱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黃河三角洲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濱州還是渤海老區的中心區域,是全省三大革命片區之一,文化遺存、遺物眾多。全市現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481處,其中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3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全市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23個,國有可移動文物20308件/套,實際數量49458件/套,珍貴文物1123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5件/套、二級文物151件/套、三級文物937件/套。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中華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沃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就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近年來,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積極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創新實施智慧化賦能、清單化管理、活化利用、多元化聚力“四化”工作舉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智慧化賦能,創新文物管理,守好文物安全底線。開發文物電子地圖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可視管理。利用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電子測繪數據成果,開發文物電子地圖系統,市、縣共享測繪成果,精準檢索文物保護單位空間信息,實現對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智慧化、電子化管理,高效檢索線性工程選址的已知文物。目前已完成博興電廠500KV送出工程路徑、高地500kV輸變電工程線路工程走徑等20余個重點項目的已知文物檢索工作,保障了文物安全,同時提升了文物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搭建市級文物安全天網,實現“云”護文保、實時監控。對巡護難度較大的田野文物,優化監控布點,安裝紅外線攝像頭,實現24小時無死角實時監控。將天網云平臺納入市級大數據平臺,市、縣兩級均可通過天網云平臺實時讀取監控視頻信息。加強文物安全巡查巡護,實現隱患排查、動態清零。每年組織兩次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安全巡查,聘請專業消防機構開展文物消防安全評估,對巡查、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建立臺賬,及時反饋整改。
實施清單化管理,助推文物保護項目實施,筑牢文物保護根基。建立全過程項目清單化管理機制。建立文物保護備選項目儲備庫,堅持“審批與監管”“申報與實施”并重,科學合理審慎編制項目保護方案和預算。狠抓項目質量安全,將文物保護項目列入文物安全檢查巡查范圍。先后對丁河圈丁氏民居修繕項目、壹號院考古工地等10余個文物保護項目不定期開展現場督導檢查,確保項目安全實施。建立全流程量化評價機制??茖W設置市對縣市區績效考核目標,量化項目實施、資金執行等關鍵指標任務,明確要求項目實施單位在資金到位后,嚴格按時間節點推進項目進展,半年內完成工程招投標,一年內資金執行率不得低于50%。文物保護資金績效目標全部完成,資金利用率高。建立全鏈條資金執行管理機制。建立《濱州市文物保護項目進展及資金執行情況工作臺賬》,對項目進展及資金執行情況實行季調度,對資金到位三個月后仍沒有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的項目,作為重點督導對象,實施跟蹤督辦;督辦項目一個月內仍沒有實質進展的,約談項目負責人。
加強活化利用,變革文物利用新徑,講好文物故事。提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水平。依托龍華寺遺址等國保單位,積極開展考古發掘,編制《龍華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方案》,建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深化文物惠民,連續開展五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景區免費開放活動,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創新革命文物價值闡釋。通過研發濱州市首部中小學革命文化教學課程《飄揚的旗幟 奮斗的精神——永載革命史冊的渤海區》及第二部《日出渤海照天山——永載革命史冊的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講好濱州革命故事,公益保障引導青少年開展校外“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建立“校內+校外”有機結合的青少年革命文化傳承利用長效機制。創新做好文物展示利用。建立“濱州市革命遺址遺跡公眾檢索平臺”,實現紅色資源全民共享。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月“喜迎二十大 合鑄渤海魂——濱州市革命文物連片保護利用觀摩活動”,將沉浸式體驗、沉浸式小劇等元素深度融入文物保護利用中,積極打造濱州渤海革命老區革命文物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獲評首批山東省紅色文化主題月活動先進單位。
聚合多元化力量,完善體制機制,留住城市文化根脈。立法保障、責任落實。出臺全省首部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地方性法規——《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提出“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的概念,規定保護利用的原則、范圍、方法和各級、各部門的責任等,消除法律法規上的監管死角,為開展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部門協作、機制聯動。成立濱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推進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建立健全聯動保護機制,先后成立濱州市打擊防范文物犯罪聯合辦公室、文物消防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等領導機構和濱州市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協同各部門合力開展各項文物保護工作。制度跟進、政策規范。出臺《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先考古后出讓”工作內容,進一步破解制約全市建設項目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完善《濱州市市城區土地儲備辦法》,將完成文物評估、考古調查勘探費用等相關要求納入,以制度固化推動文物保護傳承的責任部門形成共識和合力。
下一步,濱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將加強科技支撐,助推智慧化管理升級。強化科技對文物保護的引領作用,遵循文物保護特點規律,堅持系統整體保護,完善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體系,發揮重點項目示范效應,深化基礎研究管理、加快專有裝備研制升級、推進科技成果應用示范,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文物領域科技應用水平,支撐引領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實施“互聯網+文物安全監管”工程,完善市、縣、鄉、村“互聯網+文物安全監管”多級互聯互通監控,增加覆蓋面、提高智慧化,確保文物安全。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科技監督管理,逐步將文物保護項目工程驗收、財務驗收納入,打通文物保護項目結項“最后一公里”。
全民參與,凝鑄文物保護軟實力。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拓展社會力量參與路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推廣實施文明守望工程,推介文物保護志愿者、文物義務巡查員等社會力量參與實踐,創新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古跡遺址日等活動傳播文物保護成果,通過立法和普法等宣傳教育提升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全面融入、服務人民生活。
多元創新,推動活化利用拓展。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融通多媒體資源,強化內容建設,創新表現手法,拓展傳播渠道,宣介文物保護利用理念與實踐,是實現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創新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探索成立濱州市高?!按笏颊n”文化遺產實踐教學聯盟,整合資源,搭建平臺,讓優秀文化遺產成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和家國情懷教育。創新“生態資源+文化遺產”有效整合利用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打造生態博物館集群,使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深度融合,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