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8日訊 12月8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專場。邀請濱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調研員、新聞發言人任煒義,濱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祥,共同介紹濱州市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任煒義介紹,今年以來,濱州市以穩糧保供、綠色高效、強化全產業鏈培育為主攻方向,建立統籌推進、分工協作工作機制,出臺《濱州市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圍繞做強農業產業,夯實全產業鏈基礎。
濱州市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其中,有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是涉農的,一是糧食加工,二是畜牧水產。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堅持高位推動,堅定不移走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道路,出臺產業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及系列配套政策,圍繞良種繁育、基地生產、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積極發展現代糧食加工和畜牧水產產業。濱州市沿黃小麥、肉牛、大豆入圍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全省第一。據農業農村部門預計,今年全市糧食總產389.23萬噸,同比增加13.97萬噸,其中夏糧播種面積、總產增量分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前三季度,全市糧食食品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2億元,畜牧全產業鏈總產值1042.4億元,瓜菜總產197.9萬噸,肉蛋奶總產72.93萬噸,其中,豬牛羊禽肉產量46.69萬噸。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農業全產業鏈基礎更加牢固。
圍繞做大經營主體,搭建全產業鏈平臺。
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50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79家,列全省第三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73家,同比增加35家,實現營業收入948.4億元。培育了香馳集團、中裕食品、鴻安肥牛等一大批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搭建全產業鏈融合平臺,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4個鎮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今年7月份央視《對話》節目中,市委主要領導對濱州“一產供二產、二產拉一產,一產二產融合發展”的做法進行了介紹,得到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
圍繞產品精深加工,健全農業全產業鏈。
濱州市聚焦小麥、玉米、大豆、肉牛等重要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做特做強優勢精品,產業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一粒小麥,能加工出谷朊粉、膳食纖維等10大系列500多種產品,每加工1噸小麥比傳統方式增值5000元,形成了全國最長的生態循環產業鏈;一粒玉米,能變成100多種產品,形成了從“玉米到結晶果糖”的梯次加工模式,可分別升值1.2倍、1.57倍和2.93倍;一粒大豆,可生產210多種產品,香馳集團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大豆分離蛋白生產線,每噸可降低成本400多元,形成了從“初加工到健康食品”的新型鏈條;一頭牛,可以被分割出西餐類、韓餐類等200多個產品,形成了從“飼草種植到有機肥還田”的綠色循環產業鏈。
圍繞科技創新主線,發展農業全產業鏈。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比如,對新入選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的企業一次性獎勵500萬元,對入選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的企業一次性獎勵200萬元,設立市級科技型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等。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校聯合,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開展關鍵技術公關,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小麥、玉米、大豆三大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落戶濱州以來,共完成研發類項目128項,解決企業科研難題37項,申請專利143項,有力促進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完成了京東黃河三角洲(濱州)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嫁接濱州特色產業,帶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由2.0向4.0時代邁進。比如,陽信億利源公司投資1億元打造5G智慧牧場,利用先進的智能化設施設備、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肉牛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牧場經營管理者提供準確、實時的決策數據。
圍繞產品品牌打造,強化農業全產業鏈。
加大“食域濱州”市級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不斷擴大“惠民原耕”“沾化冬棗”等縣級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鼓勵經營主體創建企業產品品牌,引導經營主體共創品牌。每年組織100余家涉農企業參加全國農交會、“好品山東”展銷會等各類經貿活動,沾化冬棗在北京“好客山東、好品山東”推介活動上,受到省委林武書記好評。組織舉辦農民豐收節、冬棗節、美食節等展銷活動,擴大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帶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將大力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聚焦市委“1+838”爭先向前工作格局和“1+8+1”重點工作推進落實體系,積極作為,奮力前行,全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