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22-04-18 17:44:04
原標題:新華社文章|濱州白茅嶺“變田記”
來源:新華社
陽春四月,在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一片綠油油的麥田里,幾名莊稼人正在忙碌著。少有人想到,曾經幾乎不長莊稼的荒地也能變成良田。
這片麥田位于濱州市濱城區、沾化區和東營市利津縣交界處。由于這里的地面上曾常年覆蓋著一層白花花的鹽堿,有的地方長著白茅和蘆葦,被當地人稱為白茅嶺。
近年來,濱州市濱城區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打造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高產高效的現代化農田。
濱州市濱城區一片高標準農田的小麥種植基地春灌。(受訪者供圖)
白茅嶺緊靠韓墩灌區的輸水干渠,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白茅嶺種植基地負責人侯國泉介紹,濱州中裕將黃河水沙直接引入這片鹽堿地。黃河泥沙中含有多種礦物質且顆粒較粗,原水灌溉改善了土壤結構,既減少土壤沙化,又增加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為改善灌溉條件,縮短灌溉周期,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濱州市濱城區建立萬畝節水灌溉農田水利項目,在農戶需要用水時,能將水送到各級干溝、支溝、斗溝,農戶自己就可以進行灌溉。
在白茅嶺,濱州中裕又利用挖溝的土抬高地面,增加水渠的蓄水空間,收集雨水資源,在每片土地的南側修好水渠,利用地面高低落差,自流灌溉。拔起水渠里的塞子,水就自然流向地里。
“這些地是按照千分之三的比降重新平整的。南高北低,每條水渠里每隔18米就有一個放水口。澆地的人只需要把塞子拔起來,站這兒等著,過段時間再把塞子放回去就可以。”侯國泉說。
濱州中裕小麥種植基地春灌。(受訪者供圖)
濱州中裕自有17個生態養殖基地,養殖畜禽產生的糞污經過兩次發酵,變成沼液,通過管道輸送,變成了白茅嶺基地的有機肥料,澆水的同時可以一起施肥。
一系列改造后,原來高低不平、縱橫交錯的白茅嶺土地集中連方成片,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
去年秋天,白茅嶺種養基地里試種水稻成功。經評定,三個品種均達到一級稻標準,畝均產量550公斤,畝純收入2000元。
這幾天,侯國泉和同事剛剛把基地8000畝地灌溉完。他說:“6000畝地已經種上了小麥,另外2000畝準備種春稻,等小麥收獲后再種夏稻。去年試驗成功了,今年繼續種。”
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現在白茅嶺魚多、鳥多,生物多樣性大大提高。侯國泉和同事琢磨著,今年在稻田旁邊的水渠里養魚、養蝦,又能增加一筆收入。(記者邵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