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10-22 08:50:10
金秋十月,機采棉進入機采時節。在市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所機采棉示范基地的濱城區楊柳雪紅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和無棣縣西小王機采棉示范區,已經完成吐絮的棉花齊刷刷地掛在棉株上等待機械化采收。
農機農藝融合,全市機采棉種植規模逐年擴大
日前,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歷經3年,農業農村部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棉花專業組與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山東棉花研究中心及濱州市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所、濱城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無棣縣農機服務中心,在濱城區楊柳雪鎮、無棣縣西小王鎮等共同建立黃河三角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
中國工程院喻樹迅、陳學庚院士團隊持續在我市開展黃河三角洲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實驗示范,將快樂植棉模式、新疆棉花種植管理模式與我市實際相結合,堅持科技引領和創新發展,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黃河三角洲棉花生產輕簡化、集約化、智能化試驗示范基地。在我市先后將機械深耕深松、激光平整土地、膜下滴灌、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衛星導航膜上打孔播種、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無人機等技術裝備和等行距76厘米高密度、矮植株種植模式應用于棉花生產全程,棉花智能管理實現了播種、中耕、植保、化控、采收、精選加工等全程機械化,有效降低了作業成本,提升了棉花產量與種植效益。
目前,全市已建立起100畝以上的機采棉核心示范區30處,其中1000畝以上的6處,示范面積達到6萬畝,覆蓋無棣、沾化、濱城3個棉花主產縣區。全市擁有大型采棉機3臺,實現棉花機采1萬畝。
品種密度試驗示范,探索機采棉提質增效新模式
自2012年以來,我市在機采棉示范基地先后舉辦了全國機采棉現場會、黃河流域棉花機械化生產現場會、全國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活動,以及多層次現場會10余次,展示核心示范區建設樣貌,演示全程機械化關鍵配套機具,研討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
2013年在全國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示范區(無棣),選擇基本適宜機采的“魯棉研37”“魯棉研36”“魯6269”“魯棉258”“嘉星5號”“K836”“冀2658”“中棉100”“魯532”“中棉50”“中棉64”等10多個棉花品種進行對比試驗。同時,進行3000—5000株/畝、5000—7000株/畝、7000—9000株/畝、9000—10000株/畝不同種植密度試驗,遴選適宜當地機采的棉花良種及合理的種植密度。夏季開展麥棉輪作試驗示范。
通過試驗對比確定,始果枝18厘米以上、株形緊湊筒型、抗倒伏、吐絮集中、成熟一致、對脫葉劑敏感的“魯棉研37”“魯6269”為春播棉主推品種,“魯532”“中棉50”為夏播棉主推品種,搭配種植其他品種。理論播種密度8700株/畝,實收密度6000株/畝以上最為適宜,隨著管理技術的不斷跟進,適當增加密度仍有增產潛力。夏播棉理論播種密度10000株/畝,實收密度8000株/畝以上。
試驗示范3年期間,棉花產量連年增長。9月21、22日,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站、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科學研究院、青島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組成棉花測產驗收組,按照《全國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片測產驗收辦法》,分別對無棣景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濱城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機采棉示范基地進行測產。兩個示范點畝產籽棉分別達409.3kg、414.9kg,不斷創造機采棉產量的新紀錄。
“機械化+智能化”,推動棉花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今年的機采棉生長季節,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創新設計的兩項棉花打頂新技術——棉花機械化打頂、化學封頂同時在濱城區楊柳雪紅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進行示范,并取得積極成果。
6月21日,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中國代表處、山東省農機推廣站、濱州市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棉花智能化管理技術示范觀摩會在濱城區楊柳雪紅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舉行,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濱州市政府、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中國代表處等單位的領導專家通過現場會與云端會議視頻連線形式,觀摩智能化管理技術在棉花生產中的操作演示。
10月14日,農業農村部農機鑒定總站、農機推廣總站發出通知,10月21日將在無棣舉辦全國棉花機采作業觀摩暨全程機械化推進活動。
10月13日,濱城區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建軍介紹,他們在楊柳雪紅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種植的棉花,由于采用了“機械化+智能化”種植技術模式,不僅迎來了棉花豐收,而且因棉花品級提升受到用棉企業的青睞,棉花尚在田間早已被搶訂一空。
“農喜”的棉花智能化管理技術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輕簡化與智慧農業團隊首席專家、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李亞兵創新團隊自主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將智能傳感系統、農業物聯網與互聯網、自動化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棉花生產融合,實施遠程自動控制灌溉、施肥以及化控,實現水肥等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產輕簡化、智能化,大幅降低人工等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效益。
棉花一個生長期大致有24道工序,程序復雜,成本居高不下。王建軍算了一筆賬,傳統的棉花生產澆灌實行大水漫灌,50厘米的地塹,漫灌到30厘米,一畝地一次用水量230多立方米。采用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一次只灌到5厘米,一畝地的用水量僅有40立方米。花蕾、花鈴期采用肥水一體化技術,在棉花生長最需要水肥的關鍵時期,用水用肥效果達到極致。280畝地的棉花質保一次,傳統的做法是雇工,30人每天每人100元。采用現代化的自走式質保打藥機,他與愛人只需2.5個小時就能完成。北斗導航的應用,400米長度的地塊,行距誤差不超過2.5毫米。自走式質保打藥機寬幅達到15米,按照76厘米等行距設計噴頭,可實現精準靶點施藥。
“農喜”是“良好棉花”在黃河流域最大的執行合作伙伴,與濱州、東營、德州三市、九個縣區的27個合作社組建聯合社,該組織坐擁60多萬畝棉花、7萬噸皮棉的棉花資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