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10-03 11:31:10
在惠民縣桑落墅鎮惠龍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玉米種植基地,5000余畝玉米長勢喜人,玉米桿高聳挺立,綴著肥碩飽滿的果實,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在轟鳴聲中,一人多高的黃貯玉米瞬間被“攬入囊中”,玉米、秸稈自動分倉,收割、運輸如火如荼,又是一年豐收好時節。
不同的是,在這片忙碌的土地上,卻很少見農民的身影。面對疑問,惠龍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書杰倒是笑呵呵地揮揮手,指了指這幾臺大型機器。“這8輛收割機就是合作社提供的,以前的時候,要四五十人用手掰棒子,秸稈處理、顆粒晾曬都得靠人力。你看現在收割基本用不到人工了,幾輛聯合收割機全程包攬,玉米一過機器,秸稈和果實就分離了,這5000畝地半月左右就能收完,省心還省力。”高書杰跟在收割機后面撿拾“漏網”的玉米,談起機械化帶來物力、人力的“今非昔比”,他說,還是歸功于合作社。
早在2013年,桑落墅鎮龍頭企業——山東龍鳳面粉集團董事長程國明抓住農業改革機遇,成立起一批合作社,懂農業、會農業的高書杰任惠龍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生產的轉變就由此發生。
從統一選種、統一購肥到統一耕種、統一銷售,生產經營全部由合作社進行操作指導,再加之搶抓好時節,秋種小麥、夏種玉米都不耽誤,“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讓村民大大受益。
“今年種植的5000多畝玉米,一畝可以收獲1200余斤,收割下來的玉米直接運到龍鳳面粉基地的烘干塔里,再出售給淀粉廠,剩下的秸稈賣給本地養牛大戶,咱也響應國家號召,把秸稈變成飼料,這樣一來,利用了資源還保障了經濟效益,一畝純收入能達到400余元。”高書杰算了算,做了一項“豐收規劃”,可以說是完全能夠達到合作互利的目的。
高書杰介紹,這片土地上發生著“三個轉化”:一是收割服務的機械化,合作社調動農業機械提供服務,解放了大量勞力;二是秸稈資源的飼料化,打下來的秸稈“搖身一變”,可以成為牛場的“香餑餑”;三是合作經營的鏈條化,市場連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把農業帶入現代化發展的軌道,產量、質量大幅提升,農民也樂在其中。
豐收的玉米田指引著致富路,在帶領集體與農民增收的道路上,桑落墅鎮將合作社模式全面鋪開,并作為助推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合作社變為“田地管家”,農民當起“甩手掌柜”,合作社和農戶抱團發展,強農惠農和經濟增收并駕齊驅,又見美麗富裕新農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