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8-05-15 10:42:05
10年前的5月12日,一場8級強震猝然襲擊汶川,短短兩分鐘便讓巴蜀大地滿目瘡痍,萬千同胞不幸罹難。今年的“5·12”正是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唯有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常鳴安全警鐘,才能構筑起堅實、安全的生命保障線。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市建立健全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建立起市庫1個、縣庫10個、鄉鎮級儲備室47個、社區儲備間129個和村級協議儲備點672個。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體制機制,切實保障災害救助
2017年以來,我市先后遭受1次臺風和4次風雹災害,全市8個縣區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30.5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3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9246公頃;倒損房屋54間;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4億元。
為給省、市救災工作部署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我市民政部門及時、準確、規范開展災情信息報送。在救災應急工作中強化應急值守,實行24小時值班及災情每日零報告制度,確保第一時間上報災情。全年赴縣區核查災情8次,有序處置各類災害事件,及時轉移、安置了群眾,切實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在2017—2018年冬春期間,我市民政部門扎實開展冬春救助,及時撥付上級受災困難群眾冬春救助資金,同時市級劃撥棉被、棉大衣各800件作為物資補充,所有冬春救助款物全部及時、有序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
此外,今年我市還將確保實施民生災害救助綜合保險,實現對全市城鄉居民的災害救助綜合保障全覆蓋。同時,積極推進防災救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出臺全市自然災害救助辦法,規范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工作,逐步實現災情管理規范化、災害防范常態化、綜合減災社會化、災害救助高效化,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全市鄉鎮級救災物資儲備室覆蓋率達50%,并在129個社區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間,夯實救災物資儲備工作
在夯實“市—縣—鄉—村”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的基礎上,市民政部門今年重點加強了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指導各縣區對救災物資的管理使用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明確評估項目標準和考核驗收節點,為全市災害救助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目前,全市鄉鎮級救災物資儲備室覆蓋率達50%,并在多災、易災鄉鎮(街道)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制度,結合縣區實際具體確定儲備室標準,強化了救災物資儲備基礎。社區救災物資儲備間覆蓋率達20%,按照全國、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標準,在全市129個社區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間,增強了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此外,在多災、易災的村,以實物儲備和協議儲備相結合的方式,結合農村幸福院工程,建設了規范的協議儲備點672個。
積極探索社會化儲備模式,依靠社會力量提升救災水平
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是城市災害應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為此,我市著力建設救災物資社會化儲備網絡,探索建立協議實物儲備和協議生產力儲備相結合的社會化儲備模式。
所謂協議儲備,是在政府救災物資儲備的基礎上,走社會化的路子,遵循“化整為零、分級代儲、保障供給”的原則,整合社會儲備資源。目前,全市各級按照12小時救災物資到位的目標,科學制定協議物資儲備覆蓋區域范圍、物資品種和數量,明確協議儲備單位的供貨方式、結算方式、質量保證等責任事項,進一步規范協議儲備和災后緊急救助機制,確保了災害發生后救助及時到位。
同時,我市正在探索社會化代儲,組織各縣區對本轄區內大型超市、賣場等銷售單位和服裝、棉衣、棉被、帳篷、食品等生產企業的物資現存量、緊急時期生產能力、覆蓋范圍等情況進行分類統計,以備不時之需。一旦發生災情,確保城市公交系統能在6小時內緊急轉移3.7萬人到達安置點;協議實物儲備物資能夠保障24小時內7萬人的飲用水和9萬人的食品需求;協議生產力儲備企業能在24小時內生產2500床棉被和200頂救災帳篷并運抵災區,確保受災群眾能得到及時、全面救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