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8-05-14 10:51:05
渤海革命老區“紅色遺存”保護工作加快實施
——就《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實施情況訪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朱萬春
5月4日,全市部署開展了第一次革命遺址遺跡普查。這是市政府對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以下稱條例)的有關要求啟動的落實措施,也標志著我市保護渤海革命老區“紅色遺存”工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就條例實施情況,記者采訪了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朱萬春。
2011年我市革命遺址遺跡總數為101處,但有38處遺址遺跡損毀,搶救性保護十分緊迫
我市作為渤海革命老區的中心區,是渤海區黨委機關駐地,具有長期的革命斗爭歷史和光榮傳統,是我黨我軍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革命“紅色遺存”十分豐富,分布也十分廣泛。
朱萬春說,這些“紅色遺存”既是一千萬軍民進行光輝斗爭的歷史見證,又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的具體載體,具有重要的黨史價值和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價值。
據2011年市委黨史研究室普查數據顯示,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遺跡83處,其他遺址18處,遺址遺跡總數為101處。其中,重要黨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22處,重要黨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27處,革命領導人故居2處,革命烈士墓16處,紀念設施16處。還有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活動紀念地、紀念設施18處。
比較著名的遺址遺跡有渤海區黨政軍機關在惠民城駐地遺址,渤海軍區教導旅成立舊址、清河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舊址,博興“八四”暴動遺址,沾化徐萬糧殲滅戰遺址以及毛岸英同志故居等。至條例出臺前,由于各種原因,已有38處遺址遺跡損毀,還有很多革命遺址遺跡沒有及時發現,沒有依法開展保護,因此搶救性保護革命遺址遺跡的任務十分緊迫。
條例是我省出臺的第一部保護“紅色遺存”的地方性法規
朱萬春說,2017年10月25日,濱州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12月1日,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批準了該條例。這是山東省出臺的第一部保護“紅色遺存”的地方性法規,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紅色文化保護的地方立法。
我市出臺的條例,在立法保護范圍方面,從時間和地域上作了相應拓展,把保護時間從渤海區劃定上延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保護地域上限定在現行行政區劃內。在全市范圍內,只要未列入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的革命遺址遺跡全部納入管理保護體系,消除了管理保護的真空地帶。
在保護管理責任的劃分上,明確了由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牽頭負責指導、協調和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紅色遺存”保護管理工作,民政和黨史研究部門給予配合。條例還明確了保護管理責任人制度,強化了鄉鎮政府的職責,確保保護管理工作不留死角。
設置專項保護資金是確保“紅色遺存”保護管理的關鍵,條例要求將保護、管理和利用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今年,市財政已經將30萬元啟動經費下撥到了文物部門。
條例還借鑒文物保護管理模式,提出了分級保護,將“紅色遺存”劃分成市、縣兩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要求設立保護標志、建立保護檔案、劃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保護管理責任人等。
正是基于牽頭責任,市文廣新局制訂了《濱州市第一次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實施方案》,啟動了從今年5月開展至年底的具體普查工作。
全市上下高度關注“紅色遺存”保護管理,形成了傳承弘揚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
朱萬春說,我市有地方立法權以來,圍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加強黨史遺址保護,搞好紀念場館建設”的要求,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了專題立法調研,對全市革命遺址遺跡現狀進行了調查,向市委寫出了調查報告。
2017年,市委批準的濱州市2017-2021年地方立法規劃中,就把制定《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列入重點立法項目。市政府高度重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法制辦和有關條例起草部門組織精兵強將,全力做好條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市人大常委會有關機構與起草部門密切配合,到外省先進地市考察學習,深入開展立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建議,既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也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
立法調研組到達博興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立舊址——呂藝鎮高渡村,看到舊址房屋年久失修、部分屋脊就要塌陷時,大家感慨萬端,一致建議要把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經費落實好,把需要搶救性保護的“紅色遺存”抓緊維護維修管理好。市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山東法途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磊建議:“在革命遺址內拍攝電視、電影和宣傳資料時,應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市人大法制委員會部分委員在修改條例時建議,一定要把“建立嚴格的保護管理制度”寫進去。市政協委員在提出修改意見時,強調加大對破壞革命遺址遺跡行為的處罰力度。全市上下,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立法專家、黨史工作者和普通市民近千人參與了對條例的討論,從條例草案到正式通過,修改達110處之多。
朱萬春說,條例通過后,黨史、民政、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系統和教育部門開展了廣泛學習,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期間在山東代表團的講話引起強烈反響,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與弘揚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氛圍,我市不少單位的“主題黨日”活動也加入了學習貫徹條例的內容。政府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濱州市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工程管理辦法》《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標志制作標準》等配套落實措施,一個全市范圍學習、宣傳、貫徹條例,保護紅色文化基因的熱潮正在濱州大地興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