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7-03-20 10:20:03
濱州日報·濱州網3月19日訊 日前,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016年,全市海洋與漁業系統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全年實現水產品產值62億元,漁業總產值135億元,海洋經濟總產值550億元,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突破1.9萬元,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實現“十三五”開門紅。
服務重大基礎設施用海,全市9宗用海申請獲批
2016年,市海洋與漁業系統全力服務重大基礎設施用海,全市9宗用海申請獲批,面積210公頃,破解了困擾我市港口建設6年多的瓶頸制約問題。全面落實海域使用權“直通車”制度,協調濱州港務集團等8家用海企業辦理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4.28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經濟發展。
市海洋環境監測站順利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復查變更評審,持續開展國家、省指令性監測和海洋工程跟蹤等服務性監測,海域動態監視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市海洋預報減災中心全面建成啟用,每天通過網絡、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向社會發布海洋環境預報;促成國家海洋局減災中心和市政府簽訂協議,建成了全省首個國家級海洋減災工作聯系點,海洋預報減災軟硬件設施和業務化運行在全省領先。
啟動實施沿海高效生態漁業產業帶和沿黃高效健康漁業產業帶“兩帶”開發
立足我市漁業資源和產業優勢,市海洋與漁業局2016年啟動實施了沿海高效生態漁業產業帶和沿黃高效健康漁業產業帶“兩帶”開發,帶動了全市漁業發展提質增效。
2016年,我市對蝦優勢主導產業日益壯大,全市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達到70萬畝,全年實現產量7.6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2/3,無棣縣建成了國內單片面積最大的工廠化對蝦養殖車間13萬平方米。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渤海紅”扇貝、南美白對蝦“科海1號”、太平洋牡蠣等新品種引進試養效果良好;各縣區積極推廣“上光下漁”、參蝦混養、魚蝦混養、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控溫生態養殖等高效生態養殖技術,有力地推動了漁業提質增效。全市認定“三品一標”水產品127個,認定面積達到68%。無棣鹵蟲卵獲農業部認證地理標志產品,博興縣和沾化區成為全省首批通過農業部驗收的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分列全國第六、第七位。
海洋漁業增殖放流工程放流各類苗種3.8億單位
我市積極推進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實施,新建護岸和堤壩700米、路基4000米。全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保持穩定,符合海洋功能區劃要求。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全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七個試點”之一。
2016年,我市投入專項資金1200萬元,開展了海洋漁業增殖放流和“清水入城·放魚養水”工程,在秦皇河、三河湖、惠民環城水系和近海放流各類苗種3.8億單位。博興麻大湖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市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達8處,面積20萬畝。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
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級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聘請了包括泰山學者、國家和省漁業創新團隊首席等38名專家教授作為高級顧問,組織全系統35名專業技術人員、全市18家涉海涉漁骨干企業和漁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團隊,建立起一個高標準、規范化、實用性的科企對接平臺,為全市海洋與漁業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科技動力。
我市海洋與漁業科技發展成效紛呈,其中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和3個省現代農業創新團隊與市局、沾化、無棣、博興、北海政府(管委會)分別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保護區管理局成功申報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科研項目,沾化區建成了國內先進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貝類創新團隊綜合試驗站落戶我市,全市漁業創新團隊綜合實驗站達3處;海城集團成立了環渤海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研究院,與12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致力打造國家級產業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開展海洋監察和漁業安全生產“打非治違”專項行動
市海洋與漁業局扎實組織開展“海盾”、“碧海”、“護航藍區建設”等海洋監察專項執法行動,海域開發秩序邁向規范化。海監、漁政執法隊伍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各級執法隊伍辦案能力不斷增強,執法案卷評查得分在全省名列前茅。
我市深入開展漁業安全生產“打非治違”專項行動,查銷漁業安全隱患29處,對排查出的“三無”漁船實行了有效管控。各縣區積極探索與公安、環保等部門聯合執法模式,強化對伏季休漁、禁用網具、違規捕撈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依法查處外地違規拖網漁船3艘,取締地籠、小架張網等違規網具40余套,打擊“毒電炸”魚行為10余起,保障了良好的漁業生產秩序。
(記者 孫文杰 通訊員 張振華 阮琛琛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