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 為全面做好基層民族工作,濱州市濱城區打造“丹若同心 榴花綻放”的基層民族工作品牌,圍繞品牌建設開展“五個一”工程,積極構建城市民族工作“互嵌式”發展模式。不斷推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努力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構建一套綜合管理體系
構建“1+6”工作格局,打造網狀、全域綜合管理體系。“1”是建立一個區級工作協調體系,即成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民族工作領導小組,搭建“1+10+N”民族工作網絡,在區、街道、社區成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變“部門負責”為“齊抓共管”,構筑“全域化”格局。“6”是建立政府牽頭、家庭成長、學校提質、企業體檢、農村實踐、社區服務的“六位一體”協調機制,通過聯系交流、聯誼互動、幫扶助學、就業創業等模式,實現由“單向管理”向“社會協同”轉變。
通過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充分發揮“1+6”工作網格優勢,壓緊壓實全區上下抓民族工作的政治責任,民族團結進步的工作體系越來越堅實。
織密一張縱橫管理網格
線上成立濱城區一網統攬綜合慧智平臺,實現數字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務。線下織密基層管理網格,建立微組織,提供微服務,開通微熱線;在學校、社區、企業、村居、幼兒園開展示范創建,實施“建立一個同心園、搭建一個宣傳載體、落實一項為民項目、舉辦一次知識講座、建立一處民族公園、開展一項共富項目”的“六個一”模式,發揮網格“社會化”功能,實現由“單一服務”向“共建共享”轉變。
圍繞“六個一”模式,打造城市民族工作“榴紅矩陣”,建成同心街區1處,紅石榴驛站13處,民族團結主題公園8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共建活動36場,引導各族群眾在交流互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濱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濱城區市中街道文匯社區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打造一片特色工作亮點
聚力空間、文化、治理、服務、經濟、社會“六個互嵌”,打造“和諧共居促交融、互鑒共學促認同、社區共建促善治、資源共享促心安、平等共事促發展、幸福共樂促團結”的“六共六促”工作法。
針對基層民族工作中的痛、堵、難點問題,建成濱心榴語調解室,探索“六解六結工作調解機制”,開展法律援助和“以案說法”法治宣傳活動40余場。依托社區“黃河大媽”“流動板凳會”等調解服務隊,累計調解各類糾紛140余起。
在全區中小學打造“一校一品”,舉辦“榴紅少年·同心逐夢”各族青少年研學交流,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育苗行動”,成立“紅石榴青少年宣講團”34支,宣講團成員349名,深入挖掘打造具有濱州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民族團結故事。
依托各鄉鎮街道產業優勢打造“一街一品”,舉辦“榴紅節薈”“紅石榴集市·非遺好品展銷”等活動,以各族傳統節日為載體,舉辦民族團結聯誼會100余場,手工編織、茶藝、剪紙等非遺培訓86期,以活動團結力量、凝聚人心,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氛圍越來越濃郁。
開展一批為民服務活動
濱城區堅持互融互通、互促互進的思路,深化對青海省祁連縣的對口支援工作,組織6次對標學習,不斷更新挖掘鄉村振興、科研人員等高質量人才資源,推動援祁干部接力奔赴,主動服務和融入援青工作大局。
為加速濱祁兩地特色產業線上流通,打造“濱祁之路”電商直播平臺,邀請電商達人進行直播帶貨,將青海祁連縣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銷售,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幫助祁連縣農民增收致富80余萬元。
發動民主黨派、統戰團體組建“濱濱媽媽”志愿團隊,服務濱州一中青海高中班學生,為他們提供醫療、教育、文化等幫扶,相繼開展“花開齊魯石榴紅 團結奮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青”滿端午 “濱”愛如歸慶端午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尋求一條服務發展道路
結合濱城區特色打造“一黃三環一中心”的民族共富地圖,一黃是沿黃河產業帶,包括市西街道小街灣,市中街道多肉、牡丹園,梁才街道十里荷塘、張王民宿和農業采摘等黃河文旅產業;三環是沿東外環、永莘路、西外環五個鄉鎮街道建成的不同農業示范區;一中心是位于中心城區的商圈經濟和微工廠項目。
以共富地圖為載體,叫響“同心共富”品牌,形成“農文體旅”“社企合作”多種形式融合發展模式,三河湖萬畝菊花、楊柳雪魚菜菌共生等項目助農增收8000余萬元,其中“三河湖共富茶”獲評“中國茶品牌助推鄉村振興十大優秀案例”。
在全區建成1個區級心理健康賦能中心、15處社區心理咨詢室、45家社區微工廠、70家社區食堂、22處醫保服務站,著力構建起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環境,民族團結進步的真摯情感越來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