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5日訊 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因地制宜,通過引導村集體成立合作社,開展土地承包種植,秋糧種植產量和效益穩中有進,真正實現了集體增富,群眾增收,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
宗王西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1500畝玉米豐收在即,村黨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理事長岳吉東和他的社員們忙碌了起來。
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宗王西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岳吉東說:“這是咱合作社成立來的第一收,這個抓緊干,爭取咱早點,把這個收完了再種麥子。”
好嘴皮沒碰上好運氣,剛剛開鐮,聯合收割機就遇到了點兒特殊情況。在自查無果后,農機手與合作社農機作業搶修服務隊取得了聯系,不到20分鐘的時間問題就很快得到了解決。
宗王西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搶修服務隊隊長王建平說:“脫粒機鏈子脫落了,我們已經修好了,我們有六七個人的隊伍就在附近轉,一般情況下接到電話10分鐘到現場,保證這1000多畝地的搶收過程。”
好在合作社的人員配備齊全,面對出師不利,原本有些擔憂的岳吉東,幾畝地收獲下來才看到了笑容。
除了玉米,今年合作社還把秸稈收獲了起來,賣給了當地的養殖戶,原本扔在田里的廢料,也成了增收致富的“寶貝”。岳吉東說:“一畝地多增加了150多塊錢的收入,這樣的好處是地里減少了病蟲害,種小麥好作業了,既有利于經濟效益,又有利于環保。”
岳吉東表示,如此收益離不開村里所在辦事處的指導,在播種初期就幫助他們選購了東單2331和立原296等玉米品種種子。
水灣鎮高馬辦事處書記張云鵬說:“這樣的品種比較適合我們當地的氣候,還有土地情況,他有比較好的抗逆性,抗倒伏,防病蟲害這種比較穩產的這種特點。這正是我們合作社起步階段恰恰需要的,畢竟糧食的產量和我們的村集體收入,還有農戶的收益息息相關。”
原來水灣鎮宗王西村村集體產業薄弱,而村子土地相對分散,溝、路、渠縱橫交錯將地塊劃分得四分五裂,大規模機械作業難以實現。水灣鎮便指導村兩委成立合作社,并協調組織部門和銀行發放政府貼息80%的200萬元貼息貸款,作為購置設備,人員培訓的啟動資金,并通過對村子土地開展小田變大田專項整治,增加高標準農田,再讓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成為了股東。
不光村集體有了收入,以此類模式,目前,水灣鎮宗王西村全村2000多畝耕地已完成流轉1500畝,帶動本村及周邊兩百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1.5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集體增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