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2日訊 12月22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丁海廷,濱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全,濱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四級調研員王海,濱州市林業保護和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楊兆勇,共同介紹濱州市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唐全介紹,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加強開展對野生種群資源的保護、恢復與有效利用工作,依托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山東省首個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擴繁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對有利用價值的珍稀、瀕危、特有野生植物進行遷地保護和人工擴繁,并聯合濱州學院對后期開發利用做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地共分三期建設,面積100畝,總投資約200萬元。首期于2022年5月啟動建設,占地30畝,遷地保護、繁育植物共1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甘草、野大豆、中華結縷草;山東省珍稀瀕危植物3種:小果白刺、草麻黃、大穂結縷草;特色野生植物12種:二色補血草、羅布麻、瓜蔞、益母草、直立黃芪、問荊、荔枝草、鴨跖草、砂引草、杠柳、酸棗、車前)。二期項目今年正在實施,預計將新增8種植物(地黃、蛇床、草木樨、黃精等)。三期項目完成后,總保護、繁育植物將不少于40種。
摸清底數,開展就地保護。全面開展全市陸生野生植物調查工作,摸清全市境內陸生野生植物物種517種,珍稀瀕危和區域特色陸生野生植物物種42種。對珍稀瀕危特色野生植物,原始生境保存良好的,采取樹立標識牌、鐵絲圍網等方式,依托自然保護地共設立25處保護小區,對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內的小果白刺、秦皇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野大豆等實施就地保護;原始生境破碎或易遭破壞的,經專家充分論證后,利用及時移栽幼苗、采種等方式保存遺傳基因。
建設基地,實施遷地保護。為給原始生境破碎或易遭破壞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打造一處“諾亞方舟”,填補重要區域和重要物種保護空缺,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積極同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對接,無償獲得科技園區100畝科研用地。基地采取遷地保護的方式對全市珍稀瀕危特色野生植物進行擴繁和保護,不僅可以防止野生植物在原生境下的消失和滅絕,更能夠保存其體內優異、多樣化的基因,有助于進行品種改良和選育。
產研結合,強化校地共建。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擴繁基地建設,省內尚無類似經驗。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多次對接濱州學院專家團隊,對項目的可行性、建設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借助濱州學院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開展擴繁野生植物的性狀調查、組培體系構建、栽培技術開發和活性成分的提取,加強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下一步野生植物的科學利用積累了第一手資料。經過校地聯合共建,推動了基地建設任務的完成。
今后,濱州市將以擴繁基地為依托,建設黃河三角洲乃至環渤海地區的耐鹽堿植物種質資源庫,輻射周邊建立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原生保護區,同時篩選具有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的珍稀瀕危特色野生植物進行優異基因挖掘、品種改良、栽培試驗和示范推廣,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在實現物種有效保護和利用的同時,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濱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