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4日訊 2022年6月以來,濱城區市西街道統籌多點發力、匯聚社會力量、多種措施并舉,統籌推進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工作,累計完成《山東省農村供水條例》《濱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濱州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等7部法規草案的意見征集,提出立法建議800余條,走出一條基層立法點建設的“市西實踐”新路徑,搭起立法機關與基層民意的橋梁,展現了新時代市西人大履職為民、積極作為的新擔當。
統籌發力:基層立法工作“到群眾中去”
民意是高質量立法的源頭活水,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制度建設是保障。為讓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層、直通一線,廣泛收集社會各階層、各群眾團體的意見,市西街道建立起“黨委領導、人大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四級”基層立法工作體系。同時制定立法聯系點工作流程、立法聯絡站工作規則、立法聯絡員工作職責等16項制度,并匯編成冊,對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工作職責定位、工作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規范,進一步完善聯系點和聯絡單位的設置,拓展發揮聯系作用的途徑方式,建立聯系點信息反饋的直報制度,有力推動聯系點建設有章可循、有序開展。
圍繞基層立法聯系點的作用發揮,市西街道整合社區資源,統籌社會治理與志愿服務、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黨政機關與企業單位等不同片區、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延伸基層立法聯系點的聯絡觸角。建立起12個立法聯絡站,22個信息采集點,在轄區市直單位、律師事務所、高校、企業等設立6個立法聯系單位,實現基層立法聯系點全覆蓋,既兼顧特點各異的社情民意、訴求多元的各類群體,又能將更多、更真實的廣大基層群眾聲音傳遞到立法機關,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更有效地融入到立法工作中。
“雙線”聯動,讓群眾參與基層立法更順暢。“線下”,為適應不同立法需求,市西街道常態化開展人大代表“下訪”活動,人大代表、議政會成員、網格員等“混合編組、多級聯動”,將立法調研會議開到小區、村居,開到群眾“家門口”,收集更多“原汁原味”的群眾聲音。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組織人大代表接待選民、開展調研、參加意見征詢座談會,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同時,依托網格黨群服務站服務群眾、站所委辦下沉一線辦公、大走訪、大調研等契機,收集群眾對立法的意見建議,并啟動信息反饋的直報制度,直接將信息匯總至立法聯系點。“線上”,街道在“精彩市西”微信公眾號設立“人大代表留言箱”板塊,專屬定制意見征求二維碼,采取發放調查問卷、線上征集網友意見等一系列措施,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用手機給立法聯系點留言,建言獻策。同時,街道在市西之聲廣播電臺,設立“人大好聲音”專欄廣播,讓群眾在廣播中傾聽人大代表的聲音,網絡中與做客廣播間的人大代表互動,參與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
去年7月,在《濱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立法征求意見活動中,市西街道“雙線”發力,采取發放調查問卷與線上征集網友意見并行的措施,短短15天時間,共有600人次參與線上或線下的問卷調查,提出有效建議160條,為《濱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出臺,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匯聚力量:基層立法建議“從群眾中來”
隊伍建設是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開展的基礎保障。市西街道依托濱州市西志愿者學院平臺,將下轄的138支志愿服務隊,3000余名志愿者,全部納入“立法人才庫”。將26名有法律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的志愿者納入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普法名冊”。將未成年人保護、殘疾人保障、社會治安管理等4類普法、立法征集等工作融入到日常志愿服務活動當中,將法律法規的專業知識變成老百姓們聽得懂、記得住的“白話”,把高大上的立法知識帶到群眾身邊,構建起從“樓棟院落到普法志愿隊,再到基層立法點”的民意訴求綠色通道。今年5月,在《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濱州市城市景觀風貌保護條例》的立法征求意見時,1000余名立法志愿者,深入187個城市小區開展“敲門行動”,逐戶征求意見,收集群眾提出的有效建議300余條。
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核心是“聯系”。為提高普法志愿者聯系群眾、參與基層立法的工作能力,市西街道聘請省市區立法專家,定期與普法志愿者、信息收集員座談,深度匯集專家意見。并邀請立法專家到立法聯系點,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立法價值判斷與技術理性等立法知識提升培訓。同時,街道對普法志愿者、信息收集員實行積分制管理,按照參與立法意見征求次數、提交意見建議數量等考核維度,進行積分賦分,并給予相應物質獎勵,激發普法志愿者、信息收集員的工作熱情。
濱城區人大代表王軍在參與立法志愿服務中發現,登記就業的殘疾人因學習能力低、缺乏專業技能,就業率較低。王軍一邊聯系社區黨委領辦的“微工場”,教授簡單易上手的手工編織技術;一邊聯系區人大代表、街道“社工站”負責人宋磊,通過“社工站”組織專業社工,分片成立幫扶互助志愿服務小組,在幫助殘疾人疏導心理問題的同時,先后幫助16名殘疾人實現靈活就業。同時,駐市西26名人大代表積極參加扶殘助殘等志愿服務活動,他們緊緊圍繞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堵點難點和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結合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心得,為《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條例》的立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多措并舉:更多“民聲”匯入立法“直通車”
群眾參與立法征集的意見,既是立法的基石,更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力點。市西街道聚焦群眾意見建議,把立法聯系點工作,與學習宣傳、服務群眾、接待選民、調查研究等工作相結合,探索實施“四個結合”工作法,打通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
一是與學習宣傳結合。立法先要懂法,市西街道人大工委強化培訓立法聯系點工作班子,從熟悉立法程序起步,學習如何吸引群眾、如何鼓勵參與、如何有效征詢。立法聯系點工作人員走入街巷,常態化開展普法教育、地方性法規宣講等活動,不講大道理,邊普法邊征詢,讓群眾從“事不關己”到真切感到“事事關己”。
二是與接待選民結合。常態化組織群眾聯席會議,但為了讓群眾真心實意參加,聯系點在會議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民主懇談會,又有網絡議事廳;既有民意直通車,又有群眾聯絡站會議。
三是與執法檢查結合。聯系點結合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市場監管所等相關職能部門,在執法檢查過程中,關注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需要補充完善的情況,為今后修訂完善法律法規提出意見建議積累必要的素材。
四是與調查研究相結合。除了立法聯系點,市西街道還有人大代表聯絡站、社區信息采集點、小選區的采集微點,這都是立法聯系點的網絡,群眾可以就近選擇反映情況。代表們結合市、區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各項人大代表監督調研活動,圍繞法規草案,深入小區、企業、學校,將搜集的立法建議與街道協商議事會、村居黨員會,甚至街頭巷尾拉家常結合起來,貫通成一幅“立法征集地圖”。
下一步,市西街道將不斷推動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再上新的臺階,將民主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將讓更多“民聲”匯入立法“直通車”,讓更多立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市西形成更加生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