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9日訊 3月9日,記者從濱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在第35個“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濱州市市場監管局、濱州市消費者協會針對目前在網購、食品、老年人保健、預付卡等方面存在的消費投訴熱點、難點,發布3·15期間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謹慎理性消費,謹防上當受騙。
微信購物要警惕
受疫情影響,大家減少了出門的頻次,網購成了重要的消費模式。在微信朋友圈賣生活用品、國外奢侈品代購、減肥美容養生等產品的內容屢見不鮮。在此濱州市市場監管局鄭重提醒消費者,微信購物存在以下風險:一是目前微信缺少第三方擔保機制,也缺少對微商的信用評價機制,錢款一旦進入對方賬戶將對商品售后缺少約束力。二是微商一般沒有實體店鋪,消費者通常都是通過微信聊天進行交易,對微商的了解也僅僅是對方的微信號、微信名,甚至連對方的真實姓名和電話聯系方式都沒有,一旦被對方拉黑將陷入被動。市場監管部門因掌握信息太少缺少對微商查處的抓手,而公安部門也可能因為案值不大不予立案。三是微商產品良莠不齊,微商銷售的產品來源、真假難以判斷。
食品安全要注意
疫情尚未結束,很多商家受疫情影響,之前長期處于閉店狀態,現在不少餐飲店、食品店都已恢復營業。由于長期處于閉店狀態,可能會存在銷售過期、變質食物的可能性。在此提醒消費者:一是消費者在購買食品,尤其是打折銷售的食品時,要注意生產日期、保質期,觀察食品外觀顏色是否新鮮,切莫貪圖便宜。二是倡導理性消費,切莫囤積食品。廣大消費者切勿跟風搶購。三是避免堂食,鼓勵打包。由于目前疫情還未完全結束,廣大消費者要積極響應號召,特別是在早餐店、小吃店做到打包帶走不堂食,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
警惕“免費禮品”背后的“溫柔陷阱”
保健品、醫療器械的投訴焦點始終集中在老年人身上。不法分子往往臨時租賃場所,以長期提供免費體驗、試用以及免費禮品為誘餌,通過現場講課、放錄像、給老年人授課的方式,讓他們免費體驗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再進行銷售。講座一般都是以各種小禮品贈送吸引老年人來參加,前階段“洗腦”,后階段賣“藥”?!皩<摇惫拇颠@些保健品為“神丹妙藥”,醫療器械能“包治百病”。因為多數中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老人病。不法分子故意把保健品當藥品推銷,把簡單的醫療器械說得神乎其神,且價格不菲,造成患者花巨資買了一堆“廢品”。
在此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謹慎對待那些以小禮品贈送作為誘餌的健康講座、熟人推銷、免費體驗等活動,這都有可能是推銷陷阱;在發現有人使用以上手段推銷保健品或醫療器械時,要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建議有病要到正規醫院治療,同時還應同家人商量是否購買保健食品或醫療器械。
謹防“免費體驗”之后的“進門容易出門難”
商場、步行街、寫字樓眾多發傳單的小販,通過花言巧語,以免費體驗為誘餌,將稀里糊涂的消費者哄騙到美容院,消費者一旦躺在美容床上,就被各種美容護膚品糊滿臉,經過所謂“美容師”忽悠,消費者就被強行消費了。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免費服務”背后多為“溫柔陷阱”,在面對免費體驗誘惑的情況下,消費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防范,以免因為貪圖小利而誤入“陷阱”。與其事后為維權而奔波,我們何不做到事前抵制誘惑,防患于未然呢?
理性“預付消費”謹防“花錢買難題”
預付消費模式是“先儲值付款后享有”式的服務,其在消費過程中常常易產生消費者合法權益受侵害現象。隨著“先付款后消費”新型消費模式的興起,在給消費者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消費隱患,因經營者關門跑路、關門停業導致消費者不能正常消費的問題也時有發生,預付式消費的投訴也在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美容美發、健身娛樂、洗車消費、餐飲消費、攝影消費等行業,均是由于店主跑路、停業、轉讓等原因將導致原儲值卡無法繼續使用,引發消費糾紛。
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接受預付消費時不要被推銷人員天花亂墜的介紹蒙蔽了雙眼,應理性分析自己是否真的長期需要此類服務,要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來購買消費卡,不要盲目地因商家的優惠較大而忽視了潛在的成本及風險。盡量不要選擇大面值的消費卡,選擇需要消費時隨時充值的,這樣就可避免大的損失,同時建議消費者盡量選擇店面較大和信譽好的經營者進行消費。
無論消費者選擇任何形式的消費,都應注意保留相關憑證和對方的聯絡方式。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保持頭腦冷靜,倡導理性消費,謹防新形式的消費詐騙。一旦發生消費糾紛,可先行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協商未果,要及時撥打12345或12315投訴維權。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