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 20多年來,揣懷著兒時的夢想,靠著一份執著,捧著一顆初心,濱州陽信縣村民田會生投資20萬元精心打造的“紅色記憶館”,在當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紅色教育打卡地。
在濱州市陽信縣河流鎮張荊楊村的主干路上,一戶民宅房門上掛著的“魯陽紅色記憶館”的牌子很是醒目,走進一看,一張張破舊的桌椅、一枚枚警徽、軍徽、一件件疊放整齊的軍裝制服、一幅幅老舊發黃的照片靜靜地躺在展柜里,掛在墻壁上,裱在相框里,仿佛回到了戰爭歲月。
濱州市陽信縣河流鎮張荊楊村田會生告訴記者:“因為我從小時候就很崇拜當兵的人,也喜歡看穿軍裝的人,因為驗兵的時候有各種原因沒有去成,留下一種遺憾。但是呢,我覺得也不遺憾,也選擇了穿軍裝的模樣當了保安,從那時候更崇拜當兵的人,我交了很多當兵的朋友,也對我幫助不少,從那時候開始大約20歲左右吧,就開始收藏這種各種部隊的肩章,軍裝,軍帽,軍徽等,還有警服一類,只要是制服的東西我都喜歡,特別是這種部隊的東西。”
41歲的田會生是土生土長的張荊楊村人,小時候的他未能如愿參軍入伍。為了滿足自己兒時的從軍夢,從20多歲開始,迷上了收藏,專門收藏不同年代的軍隊制服、肩章等,每當收藏到一個物件,都如獲至寶,有時連著一個月收藏不到心愛的東西就睡不著覺。
田會生告訴記者,“到現在收藏著各種前輩的東西大約有1500來件,為了自己的夢想,我以后還會堅持不懈的收藏,把這條路永遠走下去,傳承這種紅色精神。”
在他所收藏的1500多個軍用、警用老物件中,年數最長的物件是1950年的海、陸、空軍帽徽,這三個帽徽對他來說是得來不易。
田會生說:“這個帽徽我用了兩年的時間去了5次,不是5次就是6次,到最后老兵被我的精神給打動了,沒要錢,我也感覺太不好意思了,當時我就給老兵買了點營養品,給老兵拿了500塊錢,以表示我對老兵的敬意。”
田會生對收藏品的這份執著勁是令人佩服的,20多年來,村民的不理解、家人的不支持,讓他飽受了很多的委屈,唯獨就是靠著這份執著支撐到現在。
濱州市陽信縣河流鎮張荊楊村黨支部書記田洪烈說:“20年來他的執著精神感動了我們,我們想把他的紅色記憶館發揚廣大。”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