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6-14 14:06:06
齊魯網濱州6月14日訊 文化是一個國度、一個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通過五彩繽紛的形式沿襲傳承,也正因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長盛不衰。在惠民縣胡集鎮有一個多年不變的約定,每年的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胡集書會便在這里精彩上演,歷經數百年承繼與打磨,胡集書會不僅僅是一場曲藝盛宴,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展現。6月13日,“砥礪奮進70年 高質量發展看惠民”主流媒體惠民采訪團走進胡集書會文化展廳,享受文化盛宴的洗禮。
據史書記載,胡集書會起源于宋朝。開始時,是藝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書目,后來便發展成為一場文化盛會。元朝時期各地的說書藝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登場亮藝,說書賣場經年不衰,場面逐年擴大,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書會。新中國成立后,胡集書會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的方針,取得了新的發展。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胡集書會重新振興,在當時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走進胡集書會展廳,一幅幅照片映入眼簾,真實地展現了書會的發展史。胡集書會使曲藝這門傳統藝術在人們的喝彩聲中得以傳承下來,更在不知不覺中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內心。展廳內,老藝術家白曰華現場為記者們表演了一段竹板三弦,老藝術家精湛的表演讓大家聽得如癡如醉。白曰華介紹,竹板三弦起源于清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初的竹板三弦較為單一,經過幾代人的改良、創新發展,現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
記者了解到,胡集書會文化展廳是胡集鎮黨委政府為展現、保護、弘揚胡集書會文化所建,展廳面積180平米,投資15萬元,2017年9月份開始規劃,歷時三個月建成并于2018年胡集書會期間正式開放。胡集書會文化展廳涵蓋了胡集書會的發展歷程、社會關懷、名人題詞、曲藝形式、媒體影響力、傳承與創新、近期規劃等多方面內容,旨在呈現胡集書會的歷史、發展、成就和未來。
中國曲藝家協會原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曾四次來胡集觀摩演出,并留下“胡集書會八百年,孫子故里競絲弦。說演彈唱和諧曲,萬家燈火不夜天”的贊譽。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曾蒞臨獻藝,并為胡集題詞“曲藝的盛會,人民的胡集”。
胡集書會文化展廳的建設,形象全面的展現了胡集書會在800多年歷史長河中,幾經興替、歷久彌新的全過程。2006年,胡集書會以其在中國曲藝界的地位和價值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胡集書會》民俗影像志入選文化部“中國節日志”。2008年胡集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曲藝文化之鄉”,2018年被山東省曲藝家協會授予“山東曲藝之鄉”稱號。自2012年開始,胡集鎮開展了“書會進校園”活動,聘請專業老師,在所有小學開設了曲藝課,已經培養曲藝學生130余名。
一場書會,將民風節慶與傳統文化保持在一路,構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家園,使那份收藏多年的文化影像得以傳承而來,并繼續傳承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