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6-14 14:04:06
齊魯網濱州6月14日訊 在黃河下游魯北平原佇立著一座城堡式古建筑,這座城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同時也在講述著孫子兵法的百年奧秘,這座古城堡就是“中國三大莊園”之一的惠民魏氏莊園。6月13日,“砥礪奮進70年 高質量發展看惠民”主流媒體惠民采訪團走進惠民魏氏莊園,一同探索這座“防御之城”的秘密。
來到魏氏莊園,記者看到大門兩側各樹一根旗桿,不掛旗,據講解員介紹,這是官職和權位的象征。中上端懸掛著升,升的中間刻有銅錢,四角上都雕刻有蝙蝠,取其“福在眼錢,步步高升”,升沒有升到頂,是寄托主人家的官職還有繼續高升的余地。最引人注意的是大門入口處挺立著一株大槐樹,取意“門前有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取財源廣進的意思。另外槐樹可以結槐子,與“懷子”諧音,也表達了主人希望人才兩旺的美好愿望。
走在莊園內,十米高的青磚墻,給人一種氣勢恢宏的感覺,歷經100多年的風吹雨打,氣勢依舊不減,更像是在向人們講解著過去的故事。記者看到,在城墻上面鑲嵌了許多釘子,據說是當年莊主為了加固城墻而特地鑲嵌的。莊園內的門框上面雕刻了形形色色的木雕,每一幅木雕都有各自的寓意,也都注入了莊主對家人的美好祝愿。
講解員介紹,魏氏家族是魯北地區著名的望族,有六代二十余人曾在朝中做官,最高至正二品。在魏集村周圍擁有三千多畝良田,并在華北地區開設多家錢莊、當鋪,曾用“協和”、“協增”為商號,是集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的名門望族。魏氏莊園由樹德堂、徙義堂、福壽堂三組建筑組成,建于清代,規模宏大,建筑精良,占地面積32543平方米,現有房屋近百間,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中樹德堂最具特色,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邸,建于清光緒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由宮廷營造社大師設計,經許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而成。莊園坐西朝東,氣勢恢宏,由住宅、廣場、池塘、花園及祠堂構成。其特點是將軍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與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為了保護莊園主人,客廳東西各有暗道,東側設計為壁櫥式夾層,用于隱藏保鏢,隨時聽候莊主暗號,破門而出;西側則設計為一個高窗,順有軟梯通往墻外,在緊急情況下幫助主人逃往安全地帶,這兩項設計將孫子兵法的奧妙進行了充分展現,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的精妙。
記者看到,第三院落北大廳院是由四座廂房和北大廳組成。北大廳面闊十一間,中間為五間正房,東西兩側各三間偏房,是按照當時一妻兩妾的方式設計。北大廳院落為二層閣樓式建筑,在中間正房東側小門里設一樓梯可直通閣樓,閣樓兩側山墻上辟門設吊橋與城墻連接,這樣內外宅宛轉相通,如遇不測,可方便主人逃生。此外,莊園設有磨坊院,并在磨坊院內地下埋有大量煤炭,儲備大宗糧油,如遇戰爭或災荒連年,城門關閉三年,也有足夠的生活保障。
內宅北大廳東西兩端還設有吊橋,連接城墻頂部。從吊橋登上城垣俯看莊園,城垣建筑平面為矩形,在城垣的東南與西北角各設一突出墻體的碉堡,碉堡分為上、中、下三層。各層之間設石質傳話孔,便于傳遞信息。城墻外部高10米,內墻高7米,內部地基整整高出3米,這是主人為了防御黃河水患而專門設計的,因為莊園往南不到5公里便是黃河河道。
城墻內壁四周設13個供武裝人員對外射擊的壁龕,北部城墻女兒墻為鋸齒狀,最窄處僅容一人行走,體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防御思想。站在城墻上方,眺望整個莊園,看到莊園的房子高矮不一,據說是當年莊園主人為了增強保密性而特地設計。魏氏莊園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體,是傳統建筑的精品,是兵學文化的典范,是民俗文化的瑰寶,是百年歷史的見證。
魏氏莊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高超的建筑藝術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近年維修、開發力度的加大,內部陳列的充實,莊園往日風采日漸呈現,成為人們感受魯北民俗文化絢麗多彩的好場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