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7-20 23:46:07
近年來,大批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農村留守老人數量逐年增加,一些老人在家行動不便,一日三餐的問題日漸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省內的一些農村地區開始探索全新的集體食堂模式,本月初,一家主打互助模式的老年食堂在惠民縣康家堡村開業。
齊魯網濱州7月20日訊 一葷一素一個湯 八旬老人就餐免費
上午十一點,惠民縣康家堡村的孝善食堂就開始熱鬧了起來。本月初,濱州首家農村互助型孝善食堂——康家堡村“孝善食堂”正式成立,村委會的兩間閑置房屋經過改造后,分別成了餐廳和廚房,專門為村里的留守老年人提供餐飲服務。十一點三十分,午餐時間到,此時,村里的幾十位留守老人已經全部到齊,開始有秩序的盛飯就餐。
記者了解到,康家堡村是惠民縣典型的老齡村之一,全村800多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182人,占總人口的22%,其中70到80歲以上的老年人54人,80歲以上老年人20人。最近幾年,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大幅增加,留守的一些老人在家行動不便,吃飯問題日漸突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專門為老人服務的“孝善食堂”開始被提上了議程。
據市民政局派駐康家堡村的第一書記劉連成介紹,為了解決留守老人午餐問題,在市民政局的幫扶下,村兩委按照“村里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拿一點”的原則,倡導孝善文化,創辦了村黨員干部帶頭義務參與、老年志愿者參與服務的互助型養老模式,對村里70歲以上的老年人按照每日每餐1.5元的標準收取費用,對80歲以上老人實行就餐免費。同時將不滿70歲的五保人員也納入了服務范圍,由村集體做好兜底保障。經過改造后的老人食堂,可同時容納80名老人用餐,每餐保證一葷一素一湯。
自7月5號正式“開飯”以來,“孝善食堂”收獲了村民的一致好評,每天的上座率都達到百分之百。
食堂免費老人叫好 運營成本難題待解
康家堡村互助孝養食堂的模式探索并非個例。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農村以及大城市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數量逐年增加,對一些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每天的三頓飯成了一個不小的負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省內的濟南、濱州、淄博等地以及其他省份地區都開始了老年免費食堂的模式探索。不過,由于各地的經濟實力差異,不少模式在推廣過程中都遇到了實踐障礙。
山東社會組織發展中心主任楊建生告訴記者,目前各地對老年食堂的訴求都非常強大的,但是在推廣上還有運營場地和運營成本等重大障礙。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很多模式還都局限在經濟富裕的地區。
作為一種福利型的餐飲服務,目前,國內的大多數老年集體食堂模式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之前的免費老年食堂基本都出現在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地區。濟南甸柳新村街道辦事處第一社區居委會,在2016年也成立了專門為轄區老年人服務的社區食堂,運營兩年雖然廣受居民好評,但居委會也感受到不小的成本壓力。記者了解到,目前,甸柳新村街道辦事處第一社區居委會已經開始采取了市場化運作和對外經營等方式,降低食堂的運營成本,希望擺脫過多的財政投入依賴。
依靠互助降低成本 “康家堡模式”能否移植?
與大多數的集體食堂不同,惠民縣康家堡的“孝養食堂”采用了一種互助運作的新模式。
除了義工人員,在康家堡孝養食堂的原料供應、餐具清洗和環境維護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老年村民自身的力量。
經過近兩周的正常運營,“孝養食堂”依靠著互助合作的模式,極大降低了運營成本,達到每月四千元左右,也為食堂的長期運營和模式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專家表示,全國性的老年服務型項目都偏少,惠民縣康家堡能做出一個互助型的嘗試,非常讓人驚喜。如果要堅持下去或者復制到別的地方,第一個一定要解決一個長效機制的問題,第二個還要考慮不能到食堂的老年人如何解決,第三個需要一個穩定的運營者,如果這樣的東西磨合成了,推廣的可能性就很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