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4-25 14:09:04
齊魯網濱州4月25日訊(記者 何洋)這張照片拍攝于2017年4月24日11:55,地點是聊城市救助站大廳。照片中“下跪”的老人,是60歲的聾啞人荊成水的二姐荊秀蘭,姐弟倆已有三年未見面了。自從“聾啞二弟”荊成水走失后,其二姐及親屬輾轉天津、北京多地尋找均無果,沮喪失望之際,讓二姐荊秀蘭想不到的是,4月24日,濱州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駕車300多公里,將荊成水送到了聊城。久別重逢,姐弟倆見面后淚流滿面,二姐激動地給救助站工作人員下跪,表達感謝之情。
荊成水二姐下跪感謝工作人員
2016年6月22日,濱州救助站在日常巡查中,在濱州西外環路發現了流浪者荊成水,被寄養在濱州優撫醫院。時隔一年,2017年4月12日,自在新聞媒體、客戶端等發布“尋親”啟示以來,有網友指認出荊成水是聊城老家的聾啞二叔時,后經過工作人員的反復核實確認,4月24日這一天,濱州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開專車,護送荊成水回家。300余公里,七八個小時,一路關懷與照顧,譜寫著溫情的“救助故事”。
終于回家的荊成水
凌晨5點坐上專車踏上回家路
4月24日凌晨5點,濱州救助站工作人員把荊成水從優撫醫院接出來,給他換了一身干凈的運動服,精神的平頭,看上去比剛來時精神了許多。
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張亞迪清晰地記得:2016年6月在濱州西外環路剛發現荊成水時,目光呆滯,上身穿著一件工作服,好像是在哪里打工,與人無法交流,總是用手亂比劃。
張亞迪告訴記者:“雖然我年齡小,有些人情世故懂得較少,但是每逢看到有些人用厭惡的眼光對待流浪者的時候,總是感到很憤怒。因為這些流浪人也有很多的無奈,他們更加需要同情和愛護,作為救助工作者,更應該去積極的幫助他們尋找家人。”
300余公里的真情護送
凌晨5點從濱州救助站出發到聊城救助站,車程大概有300余公里,一路高速,救助站的車開的很穩,車上工作人員不時地查看荊成水的神態,確定有沒有暈車的現象。
9時44分左右,護送專車行使到了天橋服務區,荊成水突感有點暈車,護送人員就攙扶著他慢慢下車透風,去了趟衛生間后休息一會后,專車繼續前行。
工作人員張亞迪說:“在每次長途護送中,我們都要每時每刻的看好流浪者的神態,一方面怕他們受刺激傷害他人,另一方面也怕他們再次走丟。尤其是在火車上時盡量安排他們住上鋪,以便觀察。而這次的護送不同的是,荊成水的精神狀況良好,因為是聾啞人特別的安靜,只是,從上車那一刻起,他好像知道是要回家,會偶爾的比劃著,示意一種興奮的狀態。”
救助工作需要的就是愛心、責任心、耐心,對待每一位流浪者都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張亞迪不時地回頭看看車上的荊成水。
到家了!親人相見激動萬分
到家了!終于到聊城了,4月24日11時30分,護送專車順利到達聊城市救助站院內。當一下車,荊成水的二姐哭喊著跑過來,邊拍打弟弟的肩膀,邊哭著說:“你這幾年都跑哪兒去了啊?”荊成水激動地比劃著。
荊成水的二姐心情特別激動,哭著一下跪在了護送工作人員的面前,連聲道謝!激動地說:“真是太感謝你們,幫我們找到二弟,二弟是三年前在敬老院走失的,期間去北京、天津等多地找尋,一至未果。”
背著包,荊成水高興地跟著家人準備回家,看著流浪的人找到親人,這種感覺就像自己見到親人的感覺一樣,心情特別舒暢。同時,也感覺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善良而偉大的事。濱州救助站工作人員張亞迪說。
記者手記:
300多公里的護送,又一次見證了流浪者回家的路程。
一路上,聽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講述了很多救助故事,從發現流浪者到送他們回家,這其中付出的辛勞,好多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這不能簡單地用“愛心”來解釋,更不能以為那只是本職工作的外在體現。
其實,尋親是個技術活,需要傾注大量的心血和責任,記者了解到,長年以來,濱州救助站總結了“一看、二聽、三問、四查”四步尋親工作法,對待滯留站內的每一位流浪者都是一視同仁,耐心溝通、細心發現線索、認真核實每一個有價值的信息,早日幫流浪者找到回家的方向。
所以,救助工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用一種善良去喚醒一種記憶,鋪就溫暖的回家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