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 每逢節慶日,來博興縣陳戶烈士紀念塔前緬懷英烈、祭奠先輩的人絡繹不絕,在人群中,一直有一個身影往來穿梭,忙碌不停,他就是紀念塔的守護者——王建亮。這份對烈士紀念塔的守護,王建亮家族已經傳承了四代人、七十八年。 王建亮,男,1968年5月出生,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陳戶鎮西河西村村民,陳戶烈士紀念塔第三代守塔人。
1945年5月,駐山東日軍總部糾集惠民、陽信、濱縣、博興日偽軍總計5000兵力,分三路對博興縣陳戶店、河西村、喬子村一帶抗日武裝力量實施合圍。博興縣獨立營第一連、第三連和民兵武裝組織在陳戶店與日偽軍展開血戰,斃傷日偽軍200余人,我方傷亡較大。戰后為紀念在戰斗中犧牲的烈士,周邊群眾自發捐款捐物,拆了房屋,把磚瓦、木料捐出來建塔。1946年5月,在現陳戶村南建立“陳戶烈士紀念塔”。
“肩負使命,把守護責任堅持下去”
塔建好了,誰來看守成了一個問題。為了保護這座塔,時任西河西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偵祥,自告奮勇擔起了守塔的任務,搭了一座小土屋,搬到塔旁居住,一守就是近二十年。晚年的王偵祥因病住進了兒子家里,但他嘴上卻一直念叨著要回家,他說的這個家就是:烈士塔。王偵祥去世前,囑咐兒子王玉順:“你是黨員,我走了,你不能不管這個地方,這塔你要一直看下去!”孫子王建亮回憶,爺爺王偵祥不僅是守塔人,也是建塔的一分子。建造這座塔的意義不僅僅是紀念那次慘烈的戰爭,同樣還是思念曾經的好友與親人。當年,村民們也許就是內心懷揣著這樣一份念想,自發性地把家里的墻拆了,把好的磚瓦捐出來,拼湊成現在烈士塔的樣子。
“銘記歷史,讓烈士英魂永受緬懷。”
一句承諾重千鈞。為了完成父親王偵祥的囑托,兒子王玉順接過了守塔的任務。他和媳婦頂著生活的壓力,搬到了紀念塔旁邊的小屋子里居住,代替父親繼續守護著這座紀念塔。在守塔期間,除了日常維護,王玉順還承擔起了講解員的角色,不厭其煩地拜訪史志人員、文化站長,尋訪當年戰斗和建塔的親歷者,這一住又是20多年。
這一時期經濟社會快速變化發展,周圍許多人發家致富了,王玉順卻不為所動,始終堅守著守護烈士塔的重任,他常說:“答應俺爹的俺做到了,俺會一直守下去,把烈士塔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心懷塔情,將百姓心意長系心間”
王玉順去世后,守塔的任務交到了兒子王建亮手中。2015年,王建亮和妻子尹佐蘭搬進了紀念園,從此,這里成了他們生活的重心。王建亮每天的工作細致而繁雜,除了按時打開紀念塔的大門、打掃衛生外,還會定期仔細擦拭烈士墓碑、搜集館藏文物。王建亮年紀大了,患有高血壓,但是打掃時依舊風雨無阻。妻子尹佐蘭和兒子王宏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他總是笑著拒絕。他說:“既然答應了爺爺和老爹,接下了這份守塔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做到,將這份責任一代代傳下去。”
為了解決王建亮一家人的后顧之憂,2005年起,陳戶鎮黨委政府為王建亮申請了每天10元的補助,2023年8月,為王建亮申請了鄉村公益崗,讓他們能夠更放心地完成守塔任務。
“感謝政府對我們的幫助,這是爺爺的托付,也是俺老爹的托付,無論補助多少,我們會一直守下去。” 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誠實守信的內涵,傳承著一份寶貴的家風,讓這一份優良家風在紀念塔的守護中賡續長存。
“傳承責任,將烈士精神發揚光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王建亮一直身體力行地傳遞著誠實守信的美德。兒子王宏成是聽著烈士塔的故事長大的,耳濡目染,守護好烈士靈魂安息之地,傳承弘揚紅色基因的種子已經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
在工作之余,他總是經常幫助父親守塔。為了更好地維護好紀念塔的電路系統,他自學電工知識,定期對烈士塔電路維修保養。他經常說,“父母的堅持與信念深深地感染了我,不怕苦不怕累,我也會傳承好這份責任,將烈士塔和先烈的精神傳承下去。”
烈士事跡通過這座烈士塔,通過王建亮一家四代人的堅守,得到廣泛傳播。守護革命文物,弘揚革命先烈的精神,也在王建亮一家四代一次又一次的傳承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