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4-05-17 08:59:05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知心姐姐”盧勤再來濱州!
2017年,盧勤就來過濱州,在2017年中國家長節上,盧勤作《讓每個孩子都精彩》的精彩報告,引起廣泛反響。
怎樣讓孩子更精彩?當時,盧勤提出五大力量:肯定欣賞的力量、愛的力量、夢想的力量、理解的力量、責任的力量。她認為,要會運用愛的教育法——愛的目光注視孩子,愛的微笑面對孩子,愛的語言激勵孩子,愛的渴望調動孩子,愛的細節感染孩子,愛的懲罰約束孩子,愛的胸懷包容孩子,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給予孩子們一個溫暖、自由的成長環境。
那么,2024年第七屆中國家長大會,盧勤在濱州講了什么?面對當下家庭教育的新問題,她有何解題思路?
咱們一起來看看。
愛人去世不久,卻堅持來濱赴約,贊賞濱州“心安城市”建設
不同以往,盧勤將最愛穿的紅衣換成了藍色,她的愛人于幾天前剛剛過世。家人勸她,推掉這場濱州演講吧,但盧勤還是堅持要來——濱州朋友們盼著她來,全國很多家長想和她交流。
盧勤對濱州印象很深刻,特別是對濱州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建設“心安城市”、發布“心安城市”建設系列標準表示贊賞。她認為,濱州提出的既注重孩子身體健康,又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全市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實現全覆蓋,這都非常有價值。而盧勤自己的教育理念,正與濱州“心安城市”的建設理念異曲同工。
貫穿整個演講的,還有一個突出線索,就是盧勤對自己的家人、家教特別自豪。
數十年來,盧勤的丈夫勤勤懇懇為黨工作,敬一丹主持了他的追悼會,她丈夫的工作單位、老家親人、生前好友都對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這讓盧勤感到驕傲;在兒子面前,盧勤善于做一個“弱者”,她的口頭禪是:“有兒子就是不一樣”,這讓她的兒子長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盧勤的母親更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養育了盧勤兄弟姐妹六個,盧勤的母親教會了子女們獨立、分享的習慣,教會了他們如何笑對人生與挫折……
可見,盧勤的很多教育理念不是源自書本,而是在自己的生活、故事里孕育的。
比如她曾受傷、曾在吉林插隊,遇到過無數挫折、困難,但她都樂觀頑強地走了過來。她在東北農村插隊時,腰不小心受傷了需要住院,盧勤以為她的媽媽得知后,回信一定會問她“怎么住院了?要不要我來看你?”結果信里只有一句:“太好了,你終于可以休息了,你太累了。”這句“太好了”深深地觸動了盧勤,人的心情變了,病也好得更快了。
但她坦誠,在她成長中有些心理烙印對她有過負面影響,比如小時候她學習舞蹈的經歷。
盧勤回憶,小學畢業前夕,北京舞校招收舞蹈小學員,她被選中了。面試中,一位舞校老師瞟了她一眼說到:“腿都不直,還跳舞呢。”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卻使盧勤對舞蹈突生障礙,成為了她一輩子的陰影,她不但不再跳舞,甚至連裙子也不敢穿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同時也是可怕的,尤其是家長的語言對孩子成長影響是極大的。這也正是盧勤數十年耕耘家庭教育的初心之一。
盧勤說:“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土壤,我們想要培養和擁有什么樣的孩子,只有給孩子們豐厚的土壤,我們的種子才能生根開花。”
家庭養育面臨五大沖突,“太好了”“我能行”“我幫你”“有我在”“你真棒”是巧妙的解題思路
有清晰的問題意識,才有更好的答題思路。
盧勤說,當下,孩子的成長環境更是出現了“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動力越來越小。她認為,今天孩子們正遭遇家庭養育環境中的五大沖突,出現了“五過”,帶來了“五無”。
她親身經歷過一個典型事件,曾經有一個小男孩給盧勤寫信,信中寫道,小男孩給正在看電視的媽媽倒茶,本想得到媽媽表揚的他,沒想到媽媽卻對他說:“別借著倒茶的功夫看電視,念書去!考100分比什么都強!”如此簡短的一句話,卻給了小男孩極大的傷害。在信里小男孩滿是恨意:“以后再給爸媽倒茶,我就不是人!”
對五種沖突,盧勤逐一作了分析。
其一,是期望的沖突: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盧勤認為,不要以“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為理由去逼孩子,逼子成龍,龍就會變成蟲。解決這個沖突,有句妙語:“太好了”。這三個字,是盧勤媽媽送給她最寶貴的人生禮物,這讓她學會了豁達幽默,學會了笑對人生中的坎坷、苦難。盧勤回憶,考試考好了,媽媽會說:“太好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如果沒有考好,媽媽會說:“太好了,你知道自己哪不會了!”
其二,保護的沖突: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盧勤認為,很多父母充滿了焦慮,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邊,包辦一切,卻培養了巨嬰。解決這個沖突,也有句妙語:“我能行”。改變態度就改變了命運。只有父母對孩子放手、放飛、放心,讓孩子大膽去做事,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力量,真正喊出“我能行!”
其三,愛的沖突:過分的溺愛,讓孩子變得無情。
父母“極度的關愛”“過分的溺愛”“無限的縱容”助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因而失去了伙伴,沒有了朋友。怎么辦?盧勤的答案也是3個字:“我幫你”,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學會助人,改變情感就改變了生活。
其四,交往的沖突:過多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盧勤認為,解決這個沖突的妙語是:“有我在”。改變責任就改變了未來。與孩子溝通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孩子,讓孩子們幫父母做事,信任他們,把責任交給孩子們。享受你的兒子,對兒子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欣賞你的女兒,對女兒說“有個女兒真好!”
其五,評價的沖突:過多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每個孩子最在乎父母對他的評價,最怕父母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而解決評價的沖突,也是三個字:“你真棒!”如此,改變角度就改變了關系。父母眼中有光,才能發現孩子的高光時刻。
“喚醒孩子心中的太陽!”盧勤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讓孩子擁有強大內心。
如果說,孩子是種子,家庭是土壤,那該如何去面對、喚醒這一粒種子呢?
盧勤說,要喚醒孩子的價值感,“我是誰”;要喚醒孩子的成功感,“我能行”;要喚醒他的使命感,“我能為世界做什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