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3-10-11 08:41:10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空閑地”變“標準地”,昔日的“燙手山芋”成為了“金疙瘩”“搶手貨”。
在濱州市,批而未供土地、供而未用土地、舊村盤、僵尸企業土地......類似“問題土地”,過去,一度被視為“邊喊渴邊浪費”的代名詞,作為“歷史包袱”,年年消化年年增,甩不掉、用不好;如今,卻變成了“快投入高產出”的金名片,享受著履約踐諾所帶來的政策紅利。
為有效遏制“要地大開口、用地攤大餅、囤地曬太陽”等行為,濱州市在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做法的基礎上,自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全市域推行了“標準地”出讓模式,將原先的用地效率、環保達標等前置許可事項調整為批前承諾、事后監管,用地項目審批主環節由14個減為4個,審批事項由42個減為17個,總辦理時長縮減至65天,全面加快了項目落地進程。2020年12月,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發文予以全省推廣。
一方面,“綱舉目張”抓頂層設計,高位推動落實。濱州市委、市政府將推行“標準地”作為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前沿陣地”、優化營商環境的“開路先鋒”,拉動產業布局提檔升級的“關鍵一環”,將其連年納入了市委市政府“757”重點工作、“7+3”改革攻堅和《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明確了“各縣市區每年至少完成6宗標準地供應”的任務目標;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多次聽取專題匯報、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堅持“逢會必強調節約集約,到縣區調研必過問‘標準地’出讓”。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和依法高效利用的意見》以及《關于推行“標準地”出讓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試行)》等政策性文件。2019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發改、工信、住建、行政審批和生態環境等部門出臺《濱州市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承諾制實施辦法》《濱州市“標準地”項目建設過程監管及聯合竣工驗收規定》《濱州市“標準地”工業項目聯合達產驗收工作方案》《濱州市“標準地”企業投資項目信用評價管理辦法》,構建起了“標準地”改革“1+4”制度框架,實行出讓合同與企業承諾書“雙合同”管地,各項控制性指標和相關部門職責更加透明化、公開化、清晰化。同時,由市委督查室牽頭,推行“月調度、季評價、年考核”,對各縣市區工作完成情況,每季度在《濱州日報》等新聞媒體進行“排序通報、掛旗亮星”。各縣市區競相而上、加壓奮進,全市“以畝產論英雄”用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貢獻排座次”用地氛圍日益濃厚。
另一方面,“剛柔并濟”抓全程監管,改革成效初步顯現。通過事前定標、按標出讓、簡化審批、依標施建、對標驗收、全程監管,以承諾替代審批,審批環節、辦理時限較推行前均壓減或縮減達?以上,避免了“審批馬拉松”,實現了“拿地就開工”,項目建設全面提速,企業認同感明顯提高;通過“以地擇商”,鎖定主導產業,精準招商、靶向招商,招引項目質量明顯提高,有效保證了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單位能耗GDP增加值等控制性指標遠超普通標準。如原先位于明珠工業園區內的山東沾化崇正水泥有限公司,因城市改造提升,原廠房被調整為商業居住區,搬遷改造已成必然。2019年3月,該公司取得70畝原系批而未供調整利用地塊的“標準地”使用權后,投資2億元建成國內先進的中央控制水泥半終粉磨生產線,投資強度達285.71萬元/畝,畝均產值達714.28萬元/畝,預計年稅收可達42.88萬元/畝,分別超出“標準地”的協議約定值的129.6%、155.1%、114.4%。
在推行“標準地”出讓改革進程中,濱州市注重做好“結合文章”,善用“組合拳”,趟出了一條“一石多鳥”“多方共贏”的路子。
與產業產能升級有機結合
讓優質項目“吃得飽、吃得好”
濱州工業基礎堅實,潛力巨大,鋁業、紡織生產規模穩居全球第一位,打造形成了五大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魏橋創業集團連續7年入選世界500強。近年來,積極推行產城一體化并行發展,推進渤海科創城、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一城兩院”等產學研平臺建設,點燃了創新發展新引擎。濱州市堅持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服務實體經濟為主線,用好重保優供“調節閥”,市自然資源部門與發改、工信、商務等部門密切配合、提前介入,核查摸準每個項目用地實際“缺口”,采取“上爭內挖”等綜合措施,全力保障項目用地需求,做到“應保盡保”。對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爭取部省差異化增量支持,確保“真正好項目不怕沒地用”。
圍繞從“以地招商”,到“以地選商+以商選地”,濱州市在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高科技企業、實體經濟等優勢產業用地需求的基礎上,圍繞“科技創新+畝均效益”,設定的“標準地”控制性指標中,除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等常規指標均高于省定標準外,逐步新增加了“研發投入占比”等個性化指標,有力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和優勢產業的提質增效。同時,將“標準地”與“畝產效益”評價、差別化政策相結合,根據企業履約程度、項目優質度在用地、用電、用水、能耗、信貸等要素配置上關聯驅動,引導資源要素流向優質企業和項目。通過篩選行業優質企業,樹立標桿,培育壯大了產業集群,推動了現代化富強濱州高質量發展。
與空閑土地處置有機結合
讓“僵”的“復活”、“活”的“紅火”
近年來,針對空閑土地“連環債務交錯,抵押擔保縱橫;企業主‘跑路’,接盤者‘難尋’”等棘手難題,濱州市主動理舊賬、還舊賬,“化問題為保障、變資源為資產”,堅持“一地一策”“騰籠換鳥”,多渠道、全方位釋放存量土地潛能,喚醒沉睡資源,讓“僵”的“活”起來、“活”的“火”起來,把土地存量“盤”成發展增量。對激活的存量土地,只要條件適合的,優先實施“標準地”供應。濱城區東海一路城中村拆遷后的舊村盤,在實現“標準地”供應后,一座占地148畝、總投資11億元、容積率2.13的智能制造產業園拔地而起,目前已有38戶小微企業入住。
與標準廠房建設有機結合
讓“量身定制、拎包入住”輕松自如
為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選址難、落地難瓶頸,促進產業向專業化、集聚化發展,濱州市自2019年起,同步在全市域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工業標準廠房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統一規劃設計,集中建設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約性的廠房,讓企業帶設備即可生產,縮短了建設時間,緩解了用地緊張矛盾。日常操作中,針對部分意向競爭標準地,但受投資規模、產出率等“硬杠杠”限制,往往難以如愿的投資客商,市自然資源部門提前對接、主動邀約,幫其算賬、理好利弊,取得用地戶的信任,全力打造了“拿地開工、拎包入住”交融發展模式。如鄒平市宏和輕量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輕量化擠壓結構件項目,于2020年7月底入駐汽車輕量化基地產業園標準廠房,僅用60天就完成了設備安裝、項目試運行和達產運營。
將廠房與項目業態匹配,為進駐企業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廠房和配套設施,“量身定制”成為新的路徑。如濱州渤海電子產業園項目,根據青島綠天使環保項目及深圳電子智能制造項目等客商需求,“量體裁衣”專門打造的標準廠房已建設完工待驗收。這片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于一體的產業集聚區,在“標準地”改革指引下,正在成為引領當地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
與周期閉環管理有機結合
讓履約“吃香”、踐諾“喝辣”
在濱州市,企業競得“標準地”后,實行“告知承諾制”,以承諾替代審批,實行技術審查和行政審批分離,各相關部門按照“先設后立、設審同步,企業承諾、多證同發”的原則,簡化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最大程度壓減審批事項、申報材料。在“標準地”組織招拍掛出讓期間,同步開展立項、規劃許可、設計方案聯審、多圖合一審查,實行容缺受理,確保開工前全流程審批在最短時限內辦結。用地單位簽訂《出讓合同》和承諾書,即可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實現“拿地即開工”。
濱州市健全了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實行“誰提出,誰監管”的多部門聯動的項目履約監管機制,探索建立了工業用地“供給—監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和重大工業項目“過堂會”制度,制訂實施標準地履約獎懲政策和信用制度,將標準地履約情況納入企業信用體系,并作為企業享受差別化優惠政策的重要依據。對建設進度達不到要求的項目實施預警,對未按承諾履約的項目采取有效倒逼措施直至項目退出,針對嚴重失信的用地企業,采取聯合懲戒。通過實行供應、監管、評價、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確保了新供“標準地”的承諾如期兌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