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03-03 08:52:03
我市積極探索實踐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省、市、縣三級聯創工作,目前,3個省級示范區、7個市級示范區扎實推進、全面起勢,打造了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和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濱州特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道路。
集中優質資源投向示范區建設,全市3個省級示范區共計投入資金達 26.24億元
我市將示范區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號工程”,市委、市政府按照“一組一部一專班”的組織構架強力推進,實行項目到人、責任到人,拉出創建清單,倒排工期按時間節點有序推進。
通過財政資金引導、項目捆綁投放、社會資本注入等多方途徑,我市有效破解了示范區建設資金難題。2020年市財政對省級示范區每個支持2000萬元,對市級示范區每個列支200萬元獎補資金;結合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污水治理、田園綜合體創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涉農項目統籌集中在示范區內實施,充分發揮了資金和項目的集聚效應。同時,在財政資金引導下,千方百計撬動社會資本參與了示范區創建。以博興縣呂藝鎮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建設為例,該鎮將17個村的近4萬畝土地分期分批流轉給博華農業、深圳百果園等農業龍頭企業,投資10余億元,規劃建設了農林種養示范區、農林科普觀光區和農副產品、投入品加工區,成為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典范。截至目前,包括呂藝鎮示范區在內,全市批準創建的濱城區楊柳雪、惠民縣麻店3個省級示范區共計投入資金達 26.24億元,共推動實施項目55個。
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我市注重“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各級各有關部門迎難而上,干在前、沖在前,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加大宣傳、廣泛動員,廣大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示范區建設的熱潮中。
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創新搭建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民持續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建設,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群眾增收為根本,如何讓農民群眾錢袋子鼓起來、生活富裕起來,是示范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示范區立足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業態,積極打造一區一業,一村一品,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創新搭建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民持續增收開辟了新的路徑。
其中,呂藝鎮省級示范區建設輻射帶動了20個村、10萬余畝基地發展,初步構建起園林苗木、健康食材、智慧農業、生態觀光四大產業體系,每畝土地收益實現3培增長。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讓廣大農民合理分享到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農民走向職業化和產業工人道路,實現人均年增收2-3萬元。陽信縣水落坡示范區吳家坊村將肉牛養殖產業和食用菌種植業相結合,形成了“特色種植→肉牛養殖→牛糞回收→食用菌種植→廢料回收→有機肥加工→特色種植”的生態循環產業鏈模式,村民年人均增收3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00萬元以上。
既要村容整潔“面子”,又要鄉風文明“里子”,農民朋友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各示范區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文化底蘊,對示范區進行了既要村容整潔“面子”,又要鄉風文明“里子”的“量身定制”打造,顯著成績提升了農民朋友的幸福感、獲得感。
在惠民縣麻店鎮示范區,55歲的孟家灣村村民孟昭云經常帶著小孫子到村里新建的健身廣場活動,他高興地說:“這里以前是一片破屋,現在成了大家休閑的好去處。”在健身廣場里,籃球架、乒乓球臺、健身器材等設施一應俱全,是該村拆除了3戶廢舊房屋,投資17萬元建成的。濱城區楊柳雪示范區依托“周總理關心的棉區紅旗”紅色資源優勢,建起了懷周祠及楊柳雪不忘初心黨性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黨組織3265個、培訓黨員64825人次、普通訪客突破13萬人,成為濱州市乃至魯北地區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示范區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95%以上,農村無害化廁所覆蓋率達到94%以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莊比例達到45.97%。
示范區創建以文化鑄魂鄉村,深入推進了“戲曲進鄉村”工作,實現行政村100%全覆蓋;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一線下沉,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100%;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文明實踐活動覆蓋率達90%以上。同時,針對鄉村存在的一些陳規陋習,以整治紅白事為突破口,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建成了縣級公益性公墓8處,鎮村公益性公墓231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