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21-01-19 14:37:01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現代化富強濱州建設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2021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按照“事業工程化、工程責任化、責任數字化”的要求,重點實施“83”工程。“8”就是八項重點,即規劃引領、國家戰略、“雙型”城市、產業升級、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營商環境、民生保障;“3”就是每項重點工作按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重要事項進行分解落實。
城市空間規劃及專項規劃引領現代化富強濱州建設
臨港發展規劃。明確濱州港、黃驊港、套爾河港、小清河港的定位,以“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為基礎,完善“四港聯動”集疏運體系,大力發展加工制造、倉儲物流、商貿服務等臨港產業。臨空發展規劃。加快大高民用運輸機場建設,重點發展航空運輸、制造、培訓、旅游、物流五大航空產業,打造客貨并舉、陸空聯運、制造服務于一體的空港經濟區。臨海發展規劃。依托凝析氣田、光伏風電、氫能等資源,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海工裝備制造等產業。整合貝殼堤、黃河島、濕地、灘涂等文旅資源,加快發展濱海休閑、海洋文化體驗旅游。放大“蝦貝蟲藻魚”特色優勢,積極發展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臨河發展規劃。充分利用黃河“穿城而過”資源稟賦,加快黃河中央生態公園、黃河樓及蒲湖文創園、黃河植物園、黃河運動園、黃河農業園、黃河大道等項目建設,打造沿黃生態帶、南海濕地、龍江濕地“一帶兩濕地”生態格局,推動城市從“四環五海”時代拓展到“黃河時代”。中心城區規劃。大力提升主城區首位度及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擴大人口規模,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能級,加快高鐵、科創、康養等片區建設,強化先進制造、創新研發、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商貿休閑等功能,不斷增強“品質濱州”的承載力、輻射力。縣域經濟規劃。以企業園區化、產業集群化為導向,以縣域33個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壯大特色主導產業,構筑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以縣城為龍頭、鄉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縣域發展格局。
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黃河戰略發展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基建工程。推動建設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積極推進環渤海高鐵建設,加快秦濱高速海域段、漳衛新河特大橋和G228丹東線建設,加快博港鐵路電氣化改造前期工作,黃驊港物流通道、管道建設研究實施,濱港鐵路二期上半年通車運營,提高黃大鐵路鐵海聯運綜合效益,加快構建“六高五鐵十專線十高速”縱橫暢通、機場港口立體聯通格局,真正凸顯濱州“融入京津冀、貫穿南北中、聯通環渤海、銜接關內外”的戰略地位。項目人才招引工程。充分發揮我市比較優勢,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人才流動,特別是強化主攻天津“雙招雙引”力度,瞄準北京、天津高端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汽車等優勢產業,全力吸引外遷項目、高端人才、優勢資本落戶我市。尤其要深化與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打造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推進黃河戰略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明珠城市和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生態工程。加快推進沿黃生態廊道、黃河灘區生態治理、黃河島濕地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實施403萬畝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打造黃河下游綠色生態長廊。水利工程。推進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一體化,全面推行節水行動,實施平原水庫增容改造和新建工程,啟動“水億方”魯北水庫規劃建設。文體工程。高標準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黃河樓建成開放,加快建設蒲湖文化創意產業園、黃河文化小鎮等項目,叫響“看母親河,到濱州去”,讓黃河文化活起來、熱起來。產業項目。大力推動“糧食加工”向“食品生產”轉型,發展功能性食品、營養保健食品、休閑方便食品,全力打造國家級食品產業基地。立足沾化冬棗、陽信鴨梨和肉牛等特色產業,抓好規模經營、品質效應、品牌提升等工作,大力招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企業,向精深加工發力,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雙型”城市建設重點實施四大工程
平臺升級工程。把渤海科創城打造成為省級創新發展聚集地和區域經濟增長極。全力推動“五院十校N基地”建設,突出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服務功能完善和作用發揮升級,啟動二期工程及公共實訓基地項目。支持魏橋國科研究院創建國家級鋁基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推進與國科大全面合作。企業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擴容提質計劃,培育更多“單項冠軍”“瞪羚”“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力促大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人才集聚工程。深化“三進”工程,推進“賦能職教名城”創建。辦好“濱州人才節”、“贏在濱州”創業大賽,建立“人才貢獻度評價”機制。要素賦能工程。配套出臺組合式激勵、普惠式優惠政策,不斷創新政策空間。優化科技、高新技術、文化、教育、醫療、物流、租賃住房等支持政策。
產業轉型升級做到“三堅決一促進”
在打造產業基礎“強基”、產業配套“強鏈”、動能轉換“強勁”的智能制造強市上持續發力,做到“三堅決一促進”。
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大力推動節能降碳綠色發展,啟動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形成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上整壓散的動能轉換長效機制。組建產權交易集團,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促進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要素市場化交易、高效化配置。
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鼓勵魏橋、京博、西王、濱化等領航型企業牽頭建立行業聯盟,提高主導產業、主要產品質量效益。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開展“百項技改、千企轉型”計劃,抓好重點技改項目。聚焦輕量化鋁基復合材料發展方向,加速向汽車輕量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高端電子型材等高端產業延鏈,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瞄準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發展方向,打造世界高端化工產業基地;圍繞服裝創意設計、家紡智能制造、綠色大健康等領域,打造世界紡織家紡服裝產業基地;圍繞產品深加工、品牌提升兩大戰略,全力打造國家級優質畜牧和水產品基地。
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擁抱新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搶占高質量發展的制高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大數據、物聯網、氫能、特種功能材料、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在建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發展工業設計、服務貿易、文化創意、智慧物流等新業態,支持物流企業發展車聯網,推進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建設。
促進資本市場。做好債券基金引用,上市企業培育。年內新增上市企業2家,確保實現新突破。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讓政務服務便利化、要素配置市場化、開放平臺多元化
政務服務便利化。推進政務服務全領域流程再造,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能力,推行無差別“一窗受理、一鏈辦理”、落實承諾容缺和并聯審批,全市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保持在98%以上。
要素配置市場化。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分類分層推進混改,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會責任,讓“壓艙石”作用發揮更加充分。深化“畝均論英雄”,推動“畝產效益”評價規上規下企業全覆蓋,建立優質項目保障清單制度。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大與重點高校、知名教育集團合作,完善公辦民助辦學模式,提升濱州教育層次和質量。
開放平臺多元化。瞄準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調整融合方向,打造一批對外開放的多元化、高能級平臺。復制“鏈上自貿”保稅展示展銷等自貿區試點政策。加快濱州內陸港建設,加快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區、特色進出口監管場地、公用型海外倉。深化與信用保險公司、進出口銀行緊密型合作,拓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等新模式,持續提升濱州開放能級和水平。
推進鄉村振興,實行“三大行動”
聚焦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進“三大行動”。
實施科技興農行動。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全力爭創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廣鄒平農業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智慧化管理的經驗,創新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產業效益。推進水肥藥一體化、農業裝備科技化,實施“兩全兩高”示范創建工程。加快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改革建設步伐。重點研究推廣鹽堿地藥材種植及農作物、蔬菜、林果品質改良提升,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優質的農產品,獲取最豐厚的利潤。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加大“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全科醫生和鄉醫隊伍建設,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啟動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實施農民增收行動。精準落實農業補貼等惠農政策,實施技能農民培育工程,鞏固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成果。搭建農業融資平臺,發揮農擔公司、“魯擔惠農貸”等平臺作用,積極解決涉農企業和農戶資金難題。
優化營商環境,使文化歸屬、城市品質和政策實效發生根本性變化
營商環境好不好,直接見效靠改善政務環境,深層次、根本性變化在于文化歸屬、城市品質和政策實效。做好“智者智城”形象宣傳。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孫子文化內涵,建設孫子文化研究中心,探索開展國際化文化交流活動。加大城市精神、城市口號、城市標識、市花市樹等城市大眾文化建設,持續積累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歸屬感。提升城市開放度。發展會展經濟、現代商務,制定全市會展活動年度指導目錄和考核辦法,舉辦世界高端鋁業峰會、世界家紡大會等展會、峰會、論壇活動,辦好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社區。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出臺《濱州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好“濱州企業日”系列活動。服務濱州籍在外人士。積極搭建對接平臺、暢通聯絡渠道,常態化開展在外企業家、人才返鄉對接活動,主動做好“走出去”服務和“引回來”合作文章。
全力保障民生需求,確保低保、社保、醫保等民生指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聚焦就業收入、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等群眾憂盼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大力壓減政府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民生需求,確保低保、社保、醫保等民生指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實施社會保障提升工程。提升社保基金使用效能,構建民生兜底保障網。積極推進就業創業促進工程,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任務。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全面夯實住房保障。完善“e家大救助”綜合信息平臺。穩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建成“三院”項目,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推動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轉變。全面優化醫保服務水平,創新醫保支付方式,提高基本醫保報銷比例。抓牢安全發展底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切實加強網絡信息、食品藥品等領域安全監管,抓好安全生產、信訪維穩、基層治理等工作,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