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0-06-09 21:31:06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9日訊 為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培厚企業家成長沃土,增強企業發展信心和動力,助力“富強濱州”建設,6月9日—11日,由中共濱州市委網信辦、濱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舉辦的“富強濱州·企業行”主題采訪活動啟動,進一步樹立濱州“尊重企業家、厚待投資者、服務納稅人”的發展理念,深入挖掘濱州市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亮點做法和先進經驗。
6月9日下午,“富強濱州·企業行”主題采訪活動第三站來到山東京博控股有限公司。在這里采訪團一行參觀采訪了綠色化工和高性能材料新舊動能轉換綜合體項目、京博化工研究院、京博石化檢測中心等多個部分。通過一系列的采訪對京博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鏈延伸、人才引進等富強濱州建設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與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記者了解到,京博控股集團以科技創新、職業教育為企業發展的兩架引擎,堅持大力招才引智,集聚高質量發展智慧。持續推進N1N教學實訓與科研轉化基地建設,落實企業“1+1+9”人才發展戰略,依托駐外創新中心,借助產業平臺資源,積聚形成行業內最具特色的高端人才科研平臺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為200余個專業方向的人才提供干事專業平臺。
人才理念: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助力,集團始終將人才發展擺在企業發展的重要核心位置,視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最可愛的人”,確立“鑒人品、看學歷、重能力、論作為”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人才工作堅持“以員工心為心”的管理原點,以教仁育能為核心,搭平臺、建體系,夯基礎,圍繞員工“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成長環境”的持續改善,落實人才強企戰略,支持公司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人力資源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管理要素。
京博以“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為引智思想,在“中國制造2025”進程中,依托自身產業平臺,為產業發展、行業發展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聯融共贏。
人才環境:厚植人才成長沃土,營造人才發展環境。
公司搭建差異化薪酬體系,依據效能分析組織各公司定崗定編,試點薪酬包、股權激勵,穩步深化薪酬、職級套改。優化職級晉升體系,升級人才成長機制,公司建立了管理、技術、技工、經營、教育、財務、人資七大晉升通道以及差異化的薪酬體系,實現人盡其才,并配套差異化的學習發展機制,打通培訓發展——晉升——薪酬待遇的成長通道,實現人才的持續成長與增值。全面提升員工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成就感。
制定及優化《碩博人才聯合培養及激勵管理辦法》、《顧問、專家聘用管理規定》、《學習深造與培訓管理制度》、《兩會運營管理制度》等人才制度。從機制上保證人才的引進與創新。
創新兩會機制,建立校友會、同鄉會,在引才、留才方面做文章,讓“學長、老鄉”們育才時擔任導師,引才時現身說法,入司后關懷留人。
配套碩博人才專項激勵政策,從薪酬、晉升、住房、家屬安置各個方面為人才提供周到服務。
配套柔性引進專家專項激勵政策。一是崗位報酬,保證一人一協議,簽約即得;二是一次性獎勵,設立專家人才推薦伯樂獎、專家講座獎勵等;三是給予業績報酬,提供課題獎勵、問題改善獎勵、項目推薦獎勵、平臺共享獎勵、現場服務獎勵。支持各類專家依托基地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與京博控股集團合辦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技術推廣、產品示范、項目合作、聯合攻關;開展決策咨詢、技術培訓、人才培養,舉辦科普宣傳、支農支教等公益性服務活動;四是每年特別設立“產教共育感恩獎”、“科研共創感恩獎”、“成果轉化突出貢獻獎”。
人才模式: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不斷創新人才開發模式
京博控股集團起源于校辦工廠,興盛于科技研發和職業教育。早在1995年,董事局主席馬韻升先生就提出“校企一家”的理念。經過近30年的發展,京博已成為年銷售收入608億元、利稅55億元的中國500強企業,仍不忘初心:我們源起于校辦工廠,本身就是繼續再教育基地,必須與社會的大學進行各種形式的聯融、抱團發展。
自2017年起,京博實施“1520”工程,即與15所核心院校,20所中心院校,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多維度深度合作,并積極向全國重點院校、重點專業拓展。
2019年初,京博控股集團入選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先期重點建設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后,開啟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2019年4月,董事局主席馬韻升先生首倡“建設N1N大學”(N1N:“1”指的是京博的產業平臺;第一個“N”是頂天的N,即把京博的產業平臺開放出來,成為N個大學的校辦工廠;第二個“N”是立地的N,即以京博為開拓,推動地方N個產業加入到產教融合的隊伍中),讓京博產業平臺成為大學的人才培養基地、科研轉化基地、標志著京博產教融合事業進入快車道。
(一)實施1520工程,共建十三大創新中心,為產教融合發展提供源動力。
1.依托全國校企聯合駐外創新中心開展“1520”工程,通過一中心兩院(駐外創新中心、聯合創新研究院、聯合研究生院),與山東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連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簽訂共建創新中心,打造人才發展、科技研發、產業孵化平臺。
2.推進“三心兩室一盟兩站”建設,山東省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與北京大學成立“國家杰青工作站”,成立天津大學王靜康“院士工作站”,成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工作站”。
3.構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碰撞活躍的高端智庫團隊。柔性合作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泰山學者等專家、顧問、研發工程師等60人。
(二)秉承“校企一家”理念,搭建N1N教學實訓與科研轉化平臺。
1.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協同融合,開展應用型人才建班共育,以“現代學徒制”“雙元”為核心,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共配師資,目前與山東化工職業學院、青島科技大學、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濱州職業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等院校合作建設訂單班24個,累計培養學生500余名。
2.依托1520高校,采用學校、企業雙導師制開展碩博人才聯合培養,建立碩博人才實訓基地,讓學生們在科研中了解產業、增強實踐、快速成長,目前已經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達成聯合培養合作。
3.共建校企共育教學實訓基地。產業服務高校,在京博的校企共育教學實訓基地里,每年有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科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40余所高校的近千名學子學習實訓,涵蓋化學工程、精細化工、化工分析、裝備制造、自動化控制、油氣儲運工程、植保、園林、生物等多個專業領域,以產業實踐促進工程技術能力,以技術研發驅動人才培養,讓學生的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人才成長于實踐中。
閃電新聞記者 周建輝 濱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