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9-01-31 14:06:01
編者按
2018年以來,我市農業工作緊緊圍繞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保障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創新力、競爭力,有力推動了濱州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本期開始,濱州日報/濱州網將刊登系列報道,充分展示我市農業全面升級的做法和成效。
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加快實現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系列報道之一
緊緊抓住土地流轉“金鑰匙” 逐一打開“三農”問題多把鎖
農業發展優質高效,農民持續增收,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所在。我市是農業大市,當前面臨著加快提升質量檔次、增加效率效益的新任務、新挑戰,在談到如何從根本上推進濱州農業發展全面升級問題上,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張成江說:“大力發展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口、重頭戲,也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2018年以來,我市農業工作的著力點、看點也在于此。”
大力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被列到2018年農業工作第一位
2018年初,市農業局制定了“一四二”工作思路,即:扭住一個抓手(推動土地有序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構建“四大體系”(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保障體系),打造“兩支隊伍”(大力培育“三農”工作隊伍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2018年農業工作十件實事中,大力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被列第一位,目標是到年底全市土地承包經營規模化率達到50%以上。
張成江介紹,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70年代末確立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因其土地規模普遍較小、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導致農村勞動生產率不高、土地產出效益低下、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等問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難以真正實現有機銜接。我市農業量大面廣,當前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仍占據很大比例,土地資源的細碎化、農民的分散化等制約因素亟需破解。
“土地流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和必由之路。”張成江說。近年來,我市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截至2018年底,98%的村、78萬多戶、550余萬畝承包地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快速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市加大力度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轉包、合作、互換等方式,將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集中,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按照規劃目標,全市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化率2019年將完成60%,2020年達到70%。
全市流轉土地面積242萬畝,適宜土地流轉率達到57.8%
我市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注重科學的頂層設計,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各縣(市、區)和鄉鎮分別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和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加強對土地流轉工作的服務管理;土地流轉工作被列入全市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年底統一考核。
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束縛,農民戀地情緒較重,加之配套措施不完善,我市土地流轉工作顯現出規模小、不規范、支持政策不到位等制約問題。為此,市政府、市農業局多次召開推進會、座談會,分析問題,探討解決措施。2017年11月,全市土地流轉推進會議在鄒平召開,2018年3月,全市南片區和北片區土地流轉工作座談會分別在博興和惠民舉行,會議進一步統一了全市各級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共識,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相繼制定,工作推進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得以完善。
我市鼓勵有條件的縣區由財政安排獎補資金,用于支持和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整合“三農”項目資金,重點向土地流轉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傾斜;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研究起草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為遏制糧地“非糧化”、農地“非農化”現象和降低規模經營主體經營等風險,我市加強了對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的監管,積極爭取推廣大額農業保險試點,健全完善了調解仲裁機制。同時,積極推動農業服務社會化、規模化,引導各類服務組織大力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土地托管半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為土地流轉農業規模化經營保駕護航。
在全市推進土地流轉工作中,鄒平市措施有力、成效尤其顯著。該市有9個鎮街土地流轉面積突破2萬畝,明集鎮、高新街道辦事處整建制完成了土地流轉,全市有125個村實現了全村土地整體流轉。其形成的市委主抓、逐級考核、縣鄉獎補、整村流轉、風險防控等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做法在濱州全市得以推廣,發揮了積極的典型示范作用。
有力的措施推進全市農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轉實現快速突破,去年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猛增到189.9萬畝,承包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5.4%。其中,鄒平市、沾化區、博興縣、高新區、北海新區規模化率已達50%以上。根據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全市流轉土地面積242萬畝,適宜土地流轉率達到57.8%。
隨著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困惑“三農”的一些難題得以一一破解
近年來,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糧食產業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該公司采用 “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加價10%收購”的模式,目前已流轉土地6萬余畝建設優質強筋麥生產基地,經營范圍涵蓋了小麥育種、種植、精深加工、餐飲服務、畜牧養殖等,形成了一條綠色循環全產業鏈條,年帶動30萬農戶年增收2億元,吸收當地3000多農民就業實現工資性收入1.1億元。
作為一個縮影,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發展有力證明了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大意義。張成江說:“扭住了土地流轉這個總抓手,就達到了‘一招棋活、滿盤皆贏’的功效,長期困惑我們‘三農’工作的一些困難便得以一一破解了。”
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以前分散、個體的農業生產轉換為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土地流入方通過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管理標準,實施深耕深翻、水肥一體化和全程機械化作業,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效益。同時,農民流轉土地后,省去了種地成本,無需承擔市場和自然災害風險,除每年每畝獲得700-1400元不等的流轉收益外,還能騰出時間外出打工,獲得月工資1600-3000元的務工收入。據統計,全市目前因土地流轉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農戶11.9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28.48萬人,流轉土地農戶中全家外出務工經商農戶達1.45萬個。
土地流轉工作還極大地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種養大戶成為土地流轉的主力軍,他們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積極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有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較好地促進了農戶與企業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同時,在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過程中,催生出更多的新型經營主體。
土地流轉就像一把金鑰匙,深度破解了“三農”問題,打開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多把鎖”,同時對于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農產品質量安全難控、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說,土地流轉面積大了,適度規模經營水平高了,就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