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8-09-03 09:08:09
“正確認識當前濱州發展形勢,勇于擔當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述評(一)
速度降了,是主動轉調帶來的陣痛
編者按:今年以來,濱州經濟增長速度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引起了不少熱心群眾的擔憂。導致波動的原因在哪里?對濱州發展究竟有何影響?針對群眾的擔憂,近期本報派出記者,深入生產一線調研,并對有關專家、業內人士作了采訪。我們深刻認識到,濱州目前增長速度的波動,是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濱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進行深入轉調,正堅實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看到,濱州民生事業繁榮發展,人民群眾享受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的實惠;我們認識到,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被短期經濟指標的波動所左右。同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戰略耐心,尤其要克服速度焦慮、數字情結,更加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提升,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堅定不移推動我市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從即日起,濱州日報/濱州網推出《速度降了,是主動轉調帶來的陣痛》、《質量高了,濱州孕育發展新優勢》、《實惠多了,全市人民享受更多改革發展成果》三篇文章,希望全市干部群眾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主動擔當作為,堅定不移推動濱州高質量發展,全力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濱州。
前不久,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上半年,我市GDP增長0.3%,比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宏觀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
今年以來,濱州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一季度甚至出現負增長,引起了不少干部群眾的擔憂。事實上,這是用過去的思維邏輯來分析當前經濟數據,我們要充分認識濱州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變化。經濟下行是我市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結果,是結構調整陣痛期的基本表現。
當前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來自結構,而非總量。惟有咬緊牙關,冷靜面對,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才能優化結構,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提高政治站位,直面環保問題,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主動去產能、調結構
關停電解鋁產能269.2萬噸,壓減粗鋼產能183萬噸,煤炭消費壓減2059萬噸,對6類、226家企業實施了錯峰生產,治理“散亂污”企業1914家,淘汰燃煤小鍋爐3205臺……
這些產能曾是推動我市GDP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這一系列巨量產能的消失,足能讓人理解我市的GDP增速為何突然下降。
另外,受環保督察、錯峰生產、秋冬季污染防治停產、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等政策影響,去年以來全市停建、緩建民間投資項目281個,影響民間投資達955億元。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的下滑,也是造成我市GDP增速波動的重要原因。
“要把環境保護督察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好,以旗幟鮮明的政治態度照單全收中央督察組反饋督察意見,以高度負責的擔當精神深刻反思,以刮骨療毒的堅定決心徹底整改,將其作為根治突出環境問題的重大機遇,倒逼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盡管壓減產能對經濟增長速度會有較大影響,但面對中央環保督察對我市提出的整改意見,我市態度明確,照單全收,并將此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契機。
“中央環保督察,也暴露出了濱州的產業結構問題。”市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調研員李民遠告訴記者,濱州由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合理,火電、化工企業較多,煤炭消費總量約為5500萬噸,占全省的16%左右、占全國的1.5%左右,是全省煤炭消耗量最大的市,在全國地級市中也位于前列。同時,以重型柴油貨車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也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結構性污染問題十分突出。過去,我市形成了以紡織家紡、冶金化工、裝備制造、糧油加工等為支柱的產業,但傳統動能發展空間有限,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的發展方式也難以持續。
回顧過去,特別是近十多年的發展,我們積累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可以說,今天的諸多問題,都是昨天追求數量、速度造成的,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必須深刻吸取教訓,轉變發展理念,真正從發展方式上調頭轉身,走高質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綠色發展之路。
主動轉調,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經歷陣痛,就能鳳凰涅槃,重獲新生
要發展,必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擺脫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帶來的羈絆,堅決實現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我市在全省率先召開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大會,部署工作。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建設領導小組,出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及實施意見,建立“五個一”推進機制,制訂專題宣傳工作方案,明確任務、制定措施,完善工作督導方案,形成了以實施意見和實施規劃為統領的頂層設計。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共識。
我市以環保督察為契機,強力推動經濟結構變革,緊緊圍繞培育壯大“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多端延伸,持續增強濱州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增加新的增長動能。精心謀劃了“5+5”十強產業(培育壯大高端鋁、新型化工、家紡紡織、糧油加工、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儲備了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731個,總投資8082億元。
應對以往運輸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我市加快“公改鐵”進程,實現鐵路運輸代替公路運輸。建設陽信匯宏新材料鐵路專用線、鄒平貨運鐵路專用線、北海貨運通道項目、東風港站鋪軌工程及站后工程、濱港鐵路二期工程等,利用德大鐵路陽信站作為到發站,由魏橋創業集團按照環保要求完成貨物裝卸,并用標準載汽車運輸到廠。
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從某種經濟意義上說,對于經濟高速增長的依賴性減弱了,也就是說對于GDP增速放緩有一定的包容度。經濟調結構轉型升級、金融與實體經濟杠桿,均已讓我市經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陣痛”。雖然可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但只要經過“刮骨療毒”,我市經濟就能健康持續發展,就能鳳凰涅槃,實現轉型升級。
0.3%的增速來之不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保持戰略耐心
“0.3%的增速盡管不高,但是扭轉了負增長的被動局面。”市統計局黨組副書記、調研員梁中華說,“分析經濟形勢,既要看總量也要看結構;既要看長期,也要看短期。0.3%的增速盡管不高,但要看到這是在轉型升級陣痛繼續延伸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在去產能、減煤炭、強環保政策約束不斷強化、轉型陣痛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取得的,可以說來之不易。”
李民遠則用“三個沒有變”來概括當前我市發展形勢。一是全市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變;二是全市就業、金融、物價、進出口、財政總體平穩,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沒有變;三是轉型升級帶來的陣痛繼續延伸,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短期局勢沒有變。綜合判斷,濱州全年經濟運行將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
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上來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良好,積極因素頻現。尤其重要的是,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個高質量,是“不帶血的”、沒有隱患的、廣大人民群眾贊同和滿意的。廣大干部認為,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各級把握發展規律、駕馭復雜局面、應對各種變化、謀劃推進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采訪中,多名干部都表示,我們在發展中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種干擾、消除各種困惑,堅持正確立場、保持正確方向的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保持戰略耐心,尤其要克服速度焦慮、數字情結,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追求,更加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提升,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動我市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