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7-03-27 09:34:03
近日,全市農業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任務,確定了大力實施三區同建、三城共創、五個新突破的“三三五”工程,即:建設三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三大整建制市,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個方面的新突破。
“三三五”工程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2017年實現糧食生產穩中轉優,總產達到300萬噸以上;蔬菜生產提質增效,總產達到310萬噸以上;棉花生產轉型升級,總產(皮棉)達到7.6萬噸以上。
建設國家、省、市三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帶動全市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我市將把建設國家、省、市三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和農業綠色發展的試驗地、樣板田,努力形成梯次推進、共同發力、示范帶動全市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格局。
建設濱城區、博興縣兩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濱城區將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特色自然資源,年內完成2萬畝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加快推進中裕·黃河岸綠色生態農業創新產業園、國昌黃河生態園優質蔬菜基地及沿黃河徒駭河“兩河”流域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帶建設。博興縣將加快發展高效優質糧食產業和特色優質蔬菜產業,拓展休閑農業,配套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提升。
建設以沿黃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主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加入沿黃示范區建設,力爭新增投、融資6億元,涉農企業年銷售收入增長8%以上;以對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契機,整合資源、提升檔次,加快構建濱州農產品品牌體系和營銷體系。
建設3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整合30個以特色鄉鎮為主體的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資源,挖掘潛力,大力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形成鮮明的特色優勢,促進產業升級、農民增收。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國際良好棉花示范市、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市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高標準推進各縣區承擔的國家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項目,確保順利通過驗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認定省級、市級標準化生產基地,年內新認定“三品”60個以上,全力打造“濱州黃河邊,綠色農產品”的農業整體品牌。
創建國際良好棉花示范市。繼續全面推廣國際良好棉花種植模式,力爭全市棉花播種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7.6萬噸以上,棉花生產輕簡化、機械化率達到60%以上,實現節本增效20%,杜絕“三絲”污染,將濱州整建制打造成為良好棉花示范市。
創建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市。著力搭建“一條熱線、兩個平臺、四個系統”。一條熱線:即“12316”三農服務熱線,農業專家實時解答農民提出的問題和提供現場技術服務;兩個平臺:即農業科技服務智能云平臺和手機短信服務平臺,實現農業政策、技術、信息等智能查詢和在線咨詢。四個系統:即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土壤墑情自動監測系統和“農廉網”監管系統,構建“三農”信息化服務管理新網絡。同時在全市建設100個益農信息服務社,推動農技推廣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創新驅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綠色循環發展、農村綜合改革五個新突破
農業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堅實基礎。穩定糧食生產。大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建設示范方87萬畝;繼續推廣糧食生產“十統一”社會化服務,新增40萬畝。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糧食產業適當調減籽粒玉米面積,增加大豆、雜糧、飼料(飼草)面積,更加突出口糧生產,優化糧食品種結構,發展強筋優質專用小麥60萬畝以上。棉花產業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升品質。蔬菜產業積極推進綠色、有機標準化基地建設,重點提高設施栽培的面積和水平,推廣瓜菜新品種、新材料、新技術10項以上,改造陳舊設施3萬畝,發展可拆裝式日光溫室500個。食用菌產業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加快開發珍稀品種,推進標準化、設施化和工廠化生產,年內全市食用菌投料量、產量、產值分別達到35萬噸、34萬噸、25億元。
農業創新驅動實現新突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充足動力。重點加大種業創新力度。年內完成3個商業化育種中心的建設啟動工作,培育小麥、玉米、棉花參加試驗新品系5個以上;加強新品種展示示范,全市建設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中心8處以上(市級1處、縣級7處以上);繼續搞好海水稻的引種試驗研究,盡快成立濱州市海水稻研發推廣中心。全力搞好農技推廣服務。
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新突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強大載體。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積極搭建農業對外開放平臺。新認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以上,評選認定25家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5家市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支持發展農產品儲運加工營銷業、休閑農業和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年內新創建市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主體15家以上,建設10個休閑農業產業區域化發展示范區;計劃供應京津冀市場優質糧40萬噸、瓜菜30萬噸,盡快將濱州建成京津冀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實現新突破,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方向定位。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廣農業生態循環技術,積極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要建成6個糧田減肥增效千畝示范區,1個蔬菜減肥增效示范區;建設2個果樹示范區,1個蔬菜示范區和1個糧食示范區,在大田作物探索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在濱城、博興、鄒平初步建立秸稈收儲運及加工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5%;完成專業化統防統治實施面積450萬畝次,飛防面積32萬畝,總結出一套地膜污染防治技術模式。
農村綜合改革實現新突破,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實現土地承包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深入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力爭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上實現突破;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全市流轉土地面積力爭達到170萬畝;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高標準、嚴要求做好惠民縣、高新區試點工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