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1-12 10:01:01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山東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前三。但經濟“大而不強”,經濟發展的主推力還是傳統要素。為實現我省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省委、省政府決定以新舊能轉換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性工作。各地的開展情況如何?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辦公室指導下,山東省政府網、齊魯網聯合推出大型政務訪談“聚焦新動能改造山東產業,展示山東實踐,展現山東速度”。訪談將邀請17市市長走進直播間,就全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進行充分解讀,并與網友互動。本期邀請的是濱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慶平。
齊魯網1月12日訊 眾所周知,濱州的優勢是產能,但當前“淘汰落后產能”,又怎么能成為濱州的一個機遇呢?對此,濱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慶平表示,淘汰落后產能,是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濱州緊跟國家政策調整,立足現有產能優勢,堅決“開前門堵后門”,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比如濱州的鋼鐵產業,雖然今年壓減了182萬噸粗鋼,但通過發展特鋼,發展勢頭更加強勁。西王集團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特鋼國家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出了高速重載高強度鋼軌R20,綜合機械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對重載線普通鋼軌1—1.5年更換,R20可達到2年以上,使用壽命提高了50%—100%,下一步將實施量產,項目年產可達到200萬噸。西王特鋼通過“以精去粗”,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探索了新路徑、創造了新經驗。
除了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在新動能的培育上,濱州有哪些大動作?趙慶平表示,培育壯大新動能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對于新動能,簡單來說,濱州的做法就是“圍繞三個產業、強化五個支撐”。“三個產業”就是,制造業新模式、農業新業態和服務業新領域;“五個支撐”就是,人才引進、科技投入、品牌創建、金融支持和營商環境打造。
說起制造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趙慶平表示,電解鋁、活塞、輪轂等制造業是濱州的傳統優勢產業,濱州在制造業發展上,積極改變擴規模、鋪攤子的傳統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以鋁產業為例,今年濱州關停電解鋁違規產能269.2萬噸、超額完成1.2萬噸,雖然關停產能占全市鋁產能的三分之一,但保留下來的全部為先進產能,特別是600KA電解槽,煙塵凈化率達到99.8%以上。11月25日,全國首例電解鋁廢氣超低排放改造試點工程在魏橋集團運行,超低排放標準位居國際先進水平。雖然產量減少了,但由于市場總產能得到控制,帶動鋁價同比上漲了20%以上,今年1—11月份,全市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679億元,增長5%,實現了收入不降反增,經驗做法在環保部官方平臺發布。
濱州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對于培育農業新業態,都具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趙慶平表示,濱州擁有農業人口201萬人,耕地690多萬畝。現有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82家,農民合作社6087家、家庭農場774家,“渤海糧倉”面積達到30.2萬畝,“糧改飼”推廣面積達到28.2萬畝。特別是糧食加工產業,作為濱州市的優勢主導產業,2016年糧食種植面積683.4萬畝,總產達到306萬噸,加工轉化量1379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7億元、利稅41.5億元。濱州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導向、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循環融合、惠民安全”的“濱州模式”。1-11月份,糧食加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084億元,增長10.4%。9月12日至13日,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濱州召開,濱州被授予“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糧食產業發展“濱州模式”在全國推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