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2日訊 又到了一年的學生升學季,莘莘學子即將告別中學老師,走向大學殿堂。升學宴謝師宴成為了一些家長表達對老師謝意的方式,但這既給個人和家庭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也帶來了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
在這個有著1400余人口的村莊,連續17年來,村民們不僅摒棄了舉辦升學宴與謝師宴的傳統,反而選擇了一種更加有意義的方式來慶祝——捐資助學。
今年,濱州市沾化區黃升鎮堤圈村有6名準大學生圓夢升學,像往年一樣,村里為他們組織開展了捐資助學活動,鄉親們齊聚一堂,向他們表達祝福,分享升學的喜悅,并為他們發放助學金。
沾化區黃升鎮堤圈村準大學生張夢菲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親人還有老師對我們的成長給予了非常重要的幫助,所以在我們即將進入大學之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向他們表示敬意,非常有意義。我會把對父母謝意、對老師的謝意轉化為努力學習、建設國家的實際行動。”
活動在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在當地政府的倡導下,他們提倡勤儉節約,不大肆操辦升學宴,引領了移風易俗新風尚。學生家長姜玉香說:“我們約定不擺升學宴,也不收份子錢,把時間、精力、金錢用到更有意義的地方,也是倡導一種更文明節約的社會風氣。”
據了解,幾十年來該村在村書記的帶領下,不僅改變了村里的村容村貌,增添了基礎設施,還為村里建了一個移風易俗的便民大廳,扭轉了群眾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勤儉節約在該村蔚然成風。
濱州市沾化區黃升鎮堤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立軍說:“升學標志著孩子步入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用一種難忘、特別的方式為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引領他們走進奮進的青年時期,這遠比大操大辦升學宴更有意義。”
目前,該村設立的“堤圈村復圣獎學金”基金,已累計投入130余萬元,資助學生近500名。當地政府也以該村為契機,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把移風易俗編入歌曲、村規民約、民俗節目等,引導群眾自覺除陋習樹新風,為鄉風文明注入強大動力。
閃電新聞記者 呂敏 沾化臺 何立洲 孟令旭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