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新聞
2024-01-08 15:27:01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人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隨著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工作壓力增大或一些其他原因,越來越多的人被失眠所困擾。
很多市民都有過失眠的經歷,近年來,我國失眠障礙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約45.4%的被調查者在過去1個月中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已經成為神經科門診的第二大疾病,僅次于頭痛。
很多年輕人覺得失眠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濱醫附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馬文彬提醒市民,長期失眠可能會影響記憶力,甚至會產生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等更嚴重的后果。
注意!青壯年成失眠障礙高發人群
“失眠屬于睡眠障礙的一種,但并不意味著睡眠障礙就是失眠。”馬文彬稱,睡眠障礙分為多種情況。
根據國際睡眠障礙指南分類標準,睡眠障礙不只包括失眠障礙,嗜睡也屬于睡眠障礙的一種,以及呼吸睡眠暫停一類的疾病,比如我們平時所見的打鼾等等,也都歸為睡眠障礙。
“異態睡眠,比如比較常見的夢游以及兒童的夜驚,也屬于睡眠障礙的一種。”馬文彬介紹,甚至一些晝夜節律紊亂,以及夜間身體不適等情況,都屬于睡眠障礙。
而在睡眠障礙諸多的癥狀表現中,失眠是占比最大,也是人們最常遇到的睡眠疾病。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失眠,失眠并不是單純指睡不著,入睡困難或者睡眠維持困難,以及第二天晨起后睡眠不滿,影響日間功能等情況,都可以認定為失眠障礙。”馬文彬說。
那到底為何發生失眠障礙呢?
2022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發表了中國國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里面對失眠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工種等做了全面介紹,失眠患者有兩個高發年齡段,一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另外一個就是19到35歲的青壯年。
“老年人失眠多數是因為生理性原因,比如褪黑素分泌減少以及身體疾病等,導致入睡困難,”馬文彬說,而年輕人失眠,除了疾病原因,工作強度大、壓力大,睡前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導致睡眠延遲,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據《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最新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人的入睡時間集中在23點至1點,比2021年向后推遲了1小時。此外,一項針對中國職場青年的報告顯示,超五成職場青年每天在12點之后才睡覺,甚至有13%的要熬到凌晨2點后。
“比如現在比較火的主播類行業,很多人直播到凌晨,出現了晝夜節律改變,也容易出現失眠癥狀。”馬文彬說,還有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慮癥、抑郁癥,以及飲酒過量、濫用藥物,也有可能產生失眠障礙。
長期失眠 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
我們都有相關體會:前一晚沒睡好,第二天打不起精神。長期失眠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不言而喻。
“對于兒童來說,長期的失眠障礙,可能會引起注意力缺陷、多動等情況,進而影響學習,對于成人來說,長期失眠,可能會造成記憶力減退,甚至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比如長期失眠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馬文彬說。
“長期失眠還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情況,比如使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腦血管病、腫瘤等內科系統疾病發病提前。”馬文彬說,還可能會造成出現焦慮、抑郁等方面的精神疾病,影響日常工作生活。
一些市民疑惑,日常偶爾會經歷失眠,到底什么樣的失眠癥狀需要就醫?
“失眠癥分為短期失眠障礙與慢性失眠障礙兩種情況。短期失眠障礙就是3個月之內出現的失眠癥狀,慢性失眠指的就是病程3個月以上,每周有大于3次的失眠癥狀。”馬文彬表示,短期失眠障礙大多可以在盡早干預后好轉,而如果市民患有慢性失眠障礙,影響到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應該盡快就醫。
馬文彬稱,出現失眠障礙也不必過于驚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狀況。
明確病因是治療失眠的關鍵,失眠治療有多種方式,“睡眠行為矯正治療,也稱為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是效果非常好的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比如疼痛刺激、睡眠或者放松治療、松弛療法等。”馬文彬介紹,有研究表明,睡眠行為矯正治療同藥物有相同的作用和功效。
如果非藥治療效果不好,可能需要進行藥物治療,馬文彬提醒市民,盡量不要自行購買服用相關睡眠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專業用藥。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別讓失眠影響生活
失眠障礙越來越普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呢?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睡眠時間會下降,但依然有一個合理的范圍,成年人每天至少保證7個小時睡眠。”馬文彬稱,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非常重要。
“首先要養成規律作息,就是說定時睡覺定時起,有研究表明,70%的晚睡與手機相關,手機藍光會干預睡眠,所以睡前盡量不要玩手機,避免藍光刺激。”馬文彬說。
“其次要維持一個好的睡眠環境,溫度、濕度適宜,床品舒適,睡眠環境要盡量單一。”馬文彬說,合理運動讓身體達到一定的疲勞度,有助于睡眠,但睡前兩小時不建議劇烈運動。
“在飲食方面,建議市民睡前兩小時內不要飲用咖啡、酒這類容易引起興奮的飲品,飲食盡量規律。”馬文彬說,保持良好心態也是避免失眠障礙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市民真的出現失眠癥狀,短期內無法通過睡眠、飲食、運動等外部因素解決,那就要去醫院就診了。”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在失眠障礙不只依賴于藥物治療,剛才所說的睡眠行為矯正,是一種新型非藥物干預與治療失眠方式。”馬文彬說,這種治療方式主要是改變大腦原來不健康的睡眠認知,重新建立一個良好的睡眠衛生和睡眠習慣,對大腦進行干預康復,效果非常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