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1日訊 4月16日—19日,濱州市舉行“學百年黨史,看老區變化——追尋老渤海紅色印記”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隊先后到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惠民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陳戶烈士紀念塔、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十處采訪點參觀、采訪、學習。
博興縣呂藝鎮高渡村的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依托于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舊址打造而成,館里有山東最大的半景畫、有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發展史、有博興軍民轟轟烈烈的戰斗故事,更有博興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
1932年2月,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高家渡黨支部成立,高家渡成為了“紅色革命堡壘村”。在這里召開了中共清河區第一次會議,這里是清河區小清河北最早的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中從這里走出了浩浩蕩蕩的支前隊伍。
紀念館展覽共分為序廳、農民站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民強起來、尾廳幾個部分,用一段段文字記錄歷史、一幀幀照片定格瞬間、一幅幅圖表描述歲月、一件件實物詮釋往昔,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博興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在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記者見到了有著61年黨齡的張守壘老人,他還是紀念館的黨史教育義務講解員,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有前來參觀學習者,就有他的身影和講解聲。
張守壘出生于1938年2月,博興呂藝人。196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退休回村后,張守壘積極參加黨組織生活,熱愛公益事業,助人為樂。2013年高家渡革命 歷史紀念館建設落成后,張守壘積極參與,義務提供黨史資料及珍藏的八四暴動時的歷史文物件。他不顧年事已高做起了黨史教育義務講解員,“1932年2月發展到17名黨員,就是高家渡,也是博興的17名黨員,建立了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上百名人物的英雄事跡,張守壘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最多的時候,他一個月講了57場,一天5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