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0日訊 近年來,濱州陽信縣積極利用生物質清潔取暖,暖了百姓,美了鄉村。不僅以往一到夏收和秋收季節農民們發愁如何處理的秸稈有了好歸宿,而且燃煤爐具和鍋爐淘汰后冬季如何取暖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12月19日,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10℃左右,當記者走進陽信縣水落坡鎮祁王村王振瑩的家中時,他正在客廳里擺弄他心愛的花花草草,墻上電子萬年歷上清清楚楚顯示著家里的實時溫度21℃。
陽信縣水落坡鎮祁王村村民王振瑩告訴記者:“自從村子里通了大暖以后,看我養的這些花,就能看出來,原先就是勉強過冬,現在在我這個屋子里,基本上和在外邊(春夏季)差不多,還能看見它生長,取暖效果確實非常好,并且現在我在屋子里來回走動的時候,也能享受到春天和夏天比較好的景色。”
記者了解到,祁王村現有243戶,836人,自2018年以來,祁王村的村民冬季取暖再也不用以前的煤炭爐取暖了,村里開始采用清潔式鍋爐集中供暖,鍋爐里熊熊燃燒的燃料并不是煤炭,而是用樹枝、秸稈、牛糞、鋸末等農林畜廢棄物制成的“綠色”燃料,然后再通過生物質鍋爐的熱水管道及附屬設施送到村民家里的每一片暖氣片中。
陽信縣水落坡鎮祁王村黨支部書記王蘭國介紹:“原先我們村每家每戶用煤炭爐子取暖,既不衛生,又不環保,現在用了生物質顆粒取暖,又衛生、又環保、又暖和。”
陽信鑫華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輝介紹:“我們公司承接了陽信縣分布式供暖的運營工作,經過專業人士的節能改造,使燃料的消耗量大大減少,專業改造之后,木片、顆粒,壓塊都可以燃燒,現在經過節能改造以后,村里住戶溫度非常穩定,溫度也比以前提升了很多。”
據了解,陽信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生態循環”的原則,通過對購買生物質燃料和爐具的村民發放補貼等,在農村穩步推廣生物質清潔取暖并取得顯著成果。生物質取暖不僅讓農戶感到暖和、方便、省心,還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
陽信縣是中國鴨梨之鄉、全國畜牧百強縣、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產業基地。全縣10萬畝梨樹年剪枝5萬噸、55萬畝耕地年產秸稈80萬噸,木器加工企業年產生鋸末10萬噸,肉牛年存欄27萬頭,可產生鮮牛糞150萬噸,農林畜廢棄物資源豐富。這些廢棄物經過破片、粉碎、烘干、制粒等多道程序,最終被加工成生物質燃料。陽信縣將積極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大的低碳環保、生態循環、集約惠民的清潔取暖新路子。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