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 濱州沾化自古以來有濟北詩書之藪、千年文化古城的美譽。歷史上也曾有 一科四進士、父子二鼎甲的故事傳為佳話。近年來,沾化區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評價體系,加大硬件支撐力度,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陶鑄學生人文品格。
利國鄉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李建盛在濱州市第七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電視大賽中獲得小學組冠軍并代表全市參加山東省賽并獲得優異成績。
沾化區利國鄉實驗學校學生李建盛告訴記者:“(比賽內容)有名著,古詩文,詩詞,歷史典故都有,還是比較像中國詩詞大會的。”
李建盛能夠有如此多的國學知識積累,得益于利國鄉實驗學校從2018年試點進行的“3060”教學模式。
沾化區利國鄉實驗學校小學部教務主任于秀麗介紹:“3060就是30天背出60章道德經和論語中精華。”
在這一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學校還引導學生每日三省,回顧所學,并與家長一起運用,達到記憶深刻、熟練運用的目的。
沾化區利國鄉實驗學校副校長吳學鋒說:“促進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動力和興趣。”
同樣是引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區第三實驗小學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創新實施了“七彩教育”評價體系。學生通過學習國學經典獲得七彩卡,通過努力進而換取七彩幣,過程中營造比學趕超的學習和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的濃厚氛圍,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沾化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劉少強介紹:“每一次他的提高,他的進步,我們用這個卡來進行激勵,孩子看到這個卡之后,他非常高興,他就在這個卡的基礎上進一步再去學習,再去努力,再去爭取這個卡,這樣不斷循環下來之后,用這套激勵方式,孩子整體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
目前,學校已經開設剪紙、書法國學誦讀等課程,增強中小學生的家鄉歸屬感、祖先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讓孩子們體會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看看這些認真制作作品的孩子們,整個過程他們積極性都很高,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師生互動頻繁,教室里洋溢著歡欣雀躍的氛圍。
既要提升軟件,也要強化硬件。大高鎮第一小學自2018年開通“超星”校園閱讀平臺以來,以手機APP的形式推動家校互動,用大數據指導教學。一所農村小學,經過兩年的嘗試與應用,構建起了學科閱讀新生態。
沾化區大高鎮第一小學教師劉愛蘭說:“哪個同學讀到哪個章節,還有他看了點擊過的東西,大數據都有展現,通過孩子們閱讀的大數據的反饋,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喜好再來設計教學設計,下一節課,我要講什么比較感興趣,哪些地方做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給出大數據的反應,在下一節課的設計當中涉及到相關的東西。”
經過兩年探索,沾化區大高鎮第一小學在2020山東省教育裝備博覽會中獲得教育裝備創新使用案例三等獎,取得了沾化區在此項領域零的突破。
沾化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宋永廷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近年來沾化區教體局把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扎實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系列教育活動,對于培植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培育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朗朗的讀書聲傳遞著孩子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沾化區的教育事業也必將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中越來越好。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