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5-29 09:32:05
一、常規類(10名,排名不分先后)
1.雷 浩: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鋁谷中心主任、山東鋁谷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曾掛職鄒平市科技副市長,現掛職鄒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他積極謀劃建設“鋁谷科技創新創業綜合體”、推進成立中國科學院山東綜合技術轉移中心鋁谷中心、山東鋁谷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謀劃編制《科技支撐引領鋁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對接科技金融團隊,助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18年,代表鄒平市政府參加了省農業廳組織的省級農業科技園答辯并順利通過驗收;2019年,啟動鄒平市“百家科技型企業提升服務行動”。作為掛職科技副市長,走遍鄒平市,走訪鄒平市科技型企業60余家,對接科學院和高校相關技術和項目十余個。
2.鄒 寧:魯東大學藻類研究所所長、無棣魯東大學海洋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曾掛職無棣縣科技副縣長,其間,為無棣縣引進近百名全國一流科技專家,發揮專業優勢篩選喂養鹵蟲所需的耐高鹽度微藻新品種;幫助無棣正海集團開展鹽藻的工業化和池塘培養;幫助魯北、友發等企業進行2000畝以上的微藻規模化生產推廣示范;幫助魯北集團開展海洋漁業產業規劃和實施;成立無棣魯東大學海洋研究院,促進當地產業轉型發展,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先后獲得國家僑界貢獻(創新人才)獎、山東省發明創業獎、科技進步獎、海外專業人士創新創業成就獎、服務社會先進個人、優秀研究生導師、科技創新獎等各種獎勵和榮譽稱號23項。出版專著3本;發表學術論文135篇;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0項。
3.夏江寶: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十幾年專注于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和退化濕地保護與修復,研發了濱海鹽堿地防護林綜合配套營建技術和再生水恢復退化濕地關鍵技術,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2項,市廳級項目2項;主持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現為中國林學會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林學會鹽堿地分會常務委員。先后被評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林業科技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渤海英才杰出貢獻專家等。榮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省部級)、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自然科學學術創新獎1項。
4.張加余:濱州醫學院藥學院中藥學專業負責人、碩士生導師。2019年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至濱州醫學院,主要從事中藥復雜體系系統分析、中藥體內代謝全表征以及中藥大健康產品開發研究。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參與編著“十三五”規劃教材2部,申請發明專利14項,獲得國內授權發明專利6項,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藥學會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等。承擔完成了中藥地骨皮的質量標準研究,所建立的質量標準被收載于2010和2015年版《中國藥典》;承擔或參與了中藥5類、中藥6類、中藥 8/9 類多項中藥創新藥物的臨床前研究,多項工作已獲得中藥新藥批件并成功轉讓,3 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
5.李傳發:鄒平市第一中學學科教研室主任、科技輔導員、高級教師。投身青少年科技教育二十年,積極研究創新教育理論和方法,推動創新教育和科普教育工作,是濱州最早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科技輔導員之一。教育輔導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由他輔導的學生共獲得國家專利兩千多項,參加各種創新活動獲得國家、省、市等獎勵超過一百多項,是濱州輔導學生成果豐碩的科技輔導員。鄒平一中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實驗學校”等稱號。先后編寫了《鄒平一中創新教育教程》《鄒平一中研究性學習教程》《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集萃》《鄒平一中創新報》等教材,撰寫的論文《實施創新教育的認識和實踐》在《濱州教育》發表。
6.劉洪安: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自主創新開發國內領先高芳環保橡膠油加工技術等20余項。組織開發阻尼瀝青、機場瀝青等特種瀝青產品,助力公司成為國內瀝青系列產品最齊全的廠家。主持完成的催化裝置汽油降烯烴技術,徹底解決了目前催化汽油烯烴含量較高的問題,獲濱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在《煉油技術與工程》《石油瀝青》等權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余篇。獲全國石油和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山東省青年科技獎、首屆濱州市十大杰出工程師等榮譽,被聘為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石油瀝青分技術委員會委員、濱州市科技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7.王如云:濱州亞泰雅德動力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濱州市亞泰鋁活塞耐磨鑲圈研究所所長。主持研制成功了新型汽車用鋁活塞耐磨鑲圈產品,耐磨鑲圈用大尺寸毛坯鑄造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鋁活塞耐磨鑲圈研究所,主持從事汽車用高端鋁活塞耐磨鑲圈的研制工作。近幾年先后申報國家專利27項,其中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已授權國家專利24項。有2項科技成果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被列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2項科技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國家立項)、1項獲得“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示范項目”等。2019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濱州市優秀企業家“銀獅獎”。
8.郭萍萍:華紡股份有限公司花布車間化驗室主管、助理工程師。長期在生產一線從事染整專業技術工作,癡迷印染技術改造,先后主導完成了滌棉和純棉品種的耐久性三防加免燙整理的開發及應用、紫色乙烯砜染料印花顯色前后差布面花、仿蠟花型減少主色用網數量創新、提高印花工藝一次成功率、提高防蠟產品顏色飽滿度等項目攻關;主持完成了涂料熒光生產方式及工藝流程設計,對前染色后印花布面不飽滿攻關、大顆粒珠光粉、銀粉工藝等改進項目。先后榮獲全國印染行業技術能手、山東省紡織行業技術能手、山東省技術能手等稱號,獲得“全省印染行業染化料配制工職業技能大賽暨全國選拔賽”第一名。
9.宋元瑞:濱州市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多年來,引進適合我市特點的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20多項,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增收5000多萬元,培訓農民30000多人,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和技術轉化,獲得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7項創新成果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參與的“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技術推廣”項目被農業農村部評為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是農業技術推廣領域最高獎。專利技術“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冬小麥節水增產播種方法”已被大規模推廣,被評審作為山東省地方標準立項;“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冬小麥節水增產播種方法”被省農業農村廳和科技廳評定為2019年主推技術。
10.劉國利:無棣縣小泊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30年扎根在農業生產、科技推廣第一線,負責省農業廳“無棣縣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被省科技廳選派到沾化區、陽信縣進行科技幫扶,為每個貧困村培養出5名科技帶頭戶。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田間學校”,培養了80名農產品經紀人、“齊魯鄉村之星”1名、“濱州市鄉村之星”3名。搭建農業科技示范“中試”大平臺,引進5名泰山學者。參與省農科院作物所項目和省林科院項目。先后榮獲中國林業鄉土專家、山東省科普專家人才庫農業技術類專家等稱號。獲得實用新型專利5項、發明專利2項,評價科技成果3項,主持省級課題2項,在省級刊物以上發表論文27篇。
二、抗疫類(10名,排名不分先后)
1.呂慧艷:濱州市公安局信息通信支隊副支隊長、信息中心副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公安系統疫情防控中堅力量,開發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通行比對等小應用,推行來濱人員核查核錄系統和疫情防控隨訪登記系統,形成完整指令1.5萬余條,登記來濱人員信息30余萬條,排查湖北方向和境外返濱人員76851個。組織開展全要素、全方位數據采集,整合公安、社會、互聯網數據資源26大類120多億條,牽頭建設的市級公安實戰數字平臺等4項技術分別獲山東公安科學技術進步一、二、三等獎和“濱州市社會治理創新獎”一等獎。獲全省“公安機關大數據警務云計算建設應用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記三等功兩次,在公安部專項工作評選活動中榮獲全國二等獎。
2.李洪波: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大年初一出發,初二凌晨抵達湖北省黃岡市。面對風險和困難,他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始終沖在最前面,主動調入任務繁重的重癥組。經過他和隊友們的不懈努力,黃岡市新冠肺炎病人全部清零,被黃岡市政府授予了“黃岡市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潛心臨床研究,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廳局級科研項目3項。發表SCI收錄論文8篇。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2項,廳局級科技獎勵3項。先后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
3. 李燕燕:濱州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跟隨山東省濱州市人民醫院醫療隊整體接管了團風縣人民醫院感染六病區,任感染六病區的院感質控員。作為第十批第一個進隔離區的隊員,積極協助病區負責人對病區進行改造,發揮呼吸專業優勢,嚴格按照國家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方案,協助病區負責人做好醫療救治工作。發動同學及親朋募集捐款12萬元,籌集家電、水果、醫療設備等緊缺物資,于2020年2月27日連夜運達團風縣人民醫院,為醫療隊的后勤保障做了大量工作。主持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課題1項,先后榮獲黃岡市榮譽市民、團風先進個人、濱州市三八紅旗手、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4.趙 猛:濱州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請戰書,主動請纓,多次積極要求并最終進入援鄂第一梯隊。他認真深入學習新冠肺炎救治知識,反復訓練防護服的穿戴,積極向一線醫護人員傳播科學防護知識,開展疫情防控、健康宣傳等活動,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我市防疫抗疫工作,踐行著一名普通醫務人員的初心和使命。他潛心鉆研,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研究,獲得濱州市中心醫院新技術新項目三等獎。他熱心公益,積極參加敬老愛老、幫孤助殘、環境保護等志愿活動,獻血超過4000ml。多次榮獲濱州市中心醫院優秀醫師、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5.蘇紅曉:濱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病防制與衛生監測評價科科長、副主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連夜制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標準并深入一線指導驗收,指導集中救治醫院的院感防控及院內消毒工作。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對我市352家企業、500余名聯合檢查站工作人員進行防護知識培訓。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批進駐北川白什鄉參加救災防疫,并榮立三等功。注重科技創新,主持完成“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獲得濱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共4項,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明專利1件,出版論文著作6篇。入選山東省職業衛生專家庫,榮獲山東省衛生系統技術能手、山東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崗位及時標兵、濱州市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6.賈建霞:濱城區市立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濱城區市立醫院被確立為山東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定點醫院后,作為醫院呼吸內科主任,且有著抗擊非典的經驗,她毫不猶豫遞交了請戰書,擔起了醫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組長的重任。面對病人認真治療、精心疏導,和省專家組認真討論,詳細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成功救治5例確診病例和2例無癥狀患者,做到新冠肺炎病人全治愈,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在學術上不斷求索,4篇論文在國家級正式刊物上發表,4項科研成果榮獲濱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先后榮獲濱州市勞動模范、濱城區名醫、濱城區十大杰出青年、濱城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7.王 潔: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年輕的醫護工作者,她秉承初心、勇挑重擔,主動申請參與抗疫一線救治工作;她剪短長發、不畏艱險,毅然奔赴定點救治醫院——濱州市立醫院。穿上戰服,她一夜之間長大,在為新冠肺炎患者護理期間,她虛心請教、自我要求嚴格,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對待患者,她耐心周到、細致入微,充分體現了“95后”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在臨床一線工作3年,對患者病情變化觀察仔細,多次挽救病人的寶貴生命,感動家屬并多次獲贈錦旗。積極參加醫院志愿服務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2020年,被沾化區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獲得濱州市委、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抗疫先鋒”通報表揚。
8.陳 強:鄒平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主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共產黨員他第一時間上交請戰書,按下紅手印。作為鄒平市人民醫院隔離病房救治小組一組組長,他帶領救治小組7名同志,從大年三十進入隔離病區整整奮戰了12天12夜,兌現了“和患者一起出院,不戰勝疫情不離火線”的諾言。他是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攻關協作組全國委員、佑安肝病感染病專科醫療聯盟理事會理事、山東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基層委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學分會委員。在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得“濱州市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個人”榮譽稱號。
9.黃 燕:無棣縣中醫院內一科護士長、主管護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成員,主動請纓,毅然剪短多年長發,于2月9日奔赴湖北一線,支援武漢,在武漢漢陽方艙醫院負責病人的康復工作。其間,充分發揮其專業中醫藥優勢,積極開展中醫護理項目。針對大部分患者的失眠情況,和隊友一起為病人開展耳穴壓豆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并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肯定。她恪盡職守,用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心,充分詮釋了一名護理人員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先后榮獲濱州市三八紅旗手、濱州市青年先鋒等榮譽稱號,被授予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渤海英才援鄂醫務專家人才等。
10.柳華偉:博興縣中醫醫院內一科主任、主治醫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在武漢市漢陽方艙醫院組織10多名中醫中高級專業人才組成中醫專家組,并擔任組長,利用傳統中醫醫術為患者施治,成功治愈599人。現為濱州市重點專科內一科學術帶頭人,全國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景源教授和省名老中醫張傳九教授的學術繼承人,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仲景學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溫病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參加編寫專著2部。先后榮獲濱州市好醫生、濱州市十佳中醫、博興縣青年崗位能手、漢陽方艙醫院醫療之星等榮譽稱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