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傳媒網
2019-03-07 09:21:03
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烈士坊正面 呂曉路攝
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濱城區秦皇臺鄉以西。
濱城烈士陵園內建有烈士紀念碑、紀念堂、烈士坊和牌坊。烈士紀念碑于2005年修建,矗立在廣場中央,碑身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碑高12.8米,這座紀念碑碑身呈八面,用石108塊,底座用石132塊總共用大理石板240塊。
紀念堂是仿古建筑,它的風格是明清時代的,上嵌黃色的琉璃瓦,下配灰色的磚墻,24根朱紅色的木柱支起了濱州的歷史。
烈士坊有兩幅對聯,一幅上聯為:秦臺巍峙精神不死,下聯:徒駭長流惠澤永存。一幅上聯為:為打倒日寇消滅漢奸反對逆流而戰爭壯士身死功常在!下聯為: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而奮斗同志捐軀惠永存!
牌坊承傳了中國古牌坊的大氣和莊嚴,從整體設計到細微雕刻都昭示著進入這個大門就進入了一處革命歷史教育基地。放著光芒的五顆紅星、革命烈士前赴后繼浮雕和柱子上的飛龍,象征著龍的傳人不忘革命歷史,在黨的領導下奮起騰飛的決心。
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于2005年4月被濱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06年4月被濱城區政府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宣宗吉烈士墓位于濱州市區黃河十一路以南渤海八路以西。
宣宗吉,男,生于1902年,山東濱縣人,宣家村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1946年3月由張心田(濱東區委書記、縣各救會主任)介紹入黨。正值解放初期,敵我斗爭十分激烈,黨組織還沒公開,宣宗吉的公開身份是農救會長。
1947年,解放后的濱縣開展減租減息動員參軍。當時的村長和自衛團副隊長是隱藏的反革命分子,自身是剝削階級,抵制減租減息,宣宗吉針鋒相對地跟他們斗爭,揭露他們的陰謀。反革命集團預謀策劃,在農歷臘月初三深夜埋伏在宣宗吉家門口,趁他回家開門的機會將他殺害,并殘酷地連捅其妻子兩刀。
1983年8月31日,民政部、市政府為宣宗吉補發革命烈士證明書。1995年清明,宣家村委會為其立革命墓碑。
程肄溫烈士墓位于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西劉村西北處。
程肄溫,生于1926年,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西劉村人,1943年加入反侵略反掃蕩戰斗行列,為濱縣獨立營三中隊戰士,多次參加抗擊敵人的侵略。
1945年4月在利津縣北宋戰斗中犧牲,終年19周歲。墓地原為圓形、土質陵墓一座,無石碑。2006年,西劉村黨支部、村委會為其新立石碑,上刻“永垂不朽程肄溫烈士之墓”,石碑后鐫刻程肄溫烈士生平簡介。
王澤林烈士墓位于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東王村東南處。
王澤林,生于1920年,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東王村人。1942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原蒲臺縣蒲濱區民政助理、副區長。1946年9月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終年26歲。墓地原為圓形、土質陵墓一座,無石碑。
1997年,新立石碑,石碑后鐫刻“英雄永垂不朽王澤林烈士生平簡介”。
此外還有位于濱州高新區小營街道辦事處李后居委會墓地區域的烈士墓。
該墓為李后村李曰仁墓。李曰仁,1917年出生于李官莊村,1943年入伍,1944年在本村犧牲,當年職務為排長。他的愛國精神在民間廣為流傳,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贊賞,每年清明時節都有學生、老師、社會團體等前去掃墓祭拜。李后居委會烈士墓位于李后居委會東,周邊環境良好,受到了當地人民的保護,革命烈士墓碑周圍是小營辦事處特批的革命遺址墓地。2006年由李后居委會立碑。
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
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濱城區秦皇臺鄉以西。陵園內建有烈士紀念碑、紀念堂、烈士坊和牌坊。烈士紀念碑于2005年修建,矗立在廣場中央,碑身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濱城區革命烈士陵園于2005年4月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06年4月被濱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宣宗吉烈士墓位于濱州市區黃河十一路以南渤海八路以西。
王澤林烈士墓位于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東王村東南處。
程肄溫烈士墓位于濱城區梁才街道辦事處西劉村西北處。
李后村李曰仁墓位于濱州高新區小營街道辦事處李后居委會墓地區域。(濱州傳媒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