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18-04-05 17:58:04
在濱城區濱街道,有一種小有名氣的鄉村美食一張家吊爐燒餅。如今,祖父輩的手藝由張合山和老伴王愛榮傳承著。
清晨五點多,王愛榮早早就起來了,西屋的瓦面盆里,面團已充分發酵。王愛榮揪起一團面,開始揉捏,不多時,一個個小面團就整齊排列在蓋墊上。王愛榮家的燒餅只有兩種口味:饅頭狀的是咸味的,帶褶皺的是甜味的。忙碌一個小時,把30多斤面都揉成小面團后,王愛榮趕緊端著蓋墊放到東屋的案板上,在這里,老伴張合山已經給爐子生好了火。
張合山使用的吊爐是自己制作的,采用市場上常見的八斤鍋,倒置在爐子上,鐵鍋上糊泥,留有一個不大的灶門,形如鋼盔。爐溫已經合適,草木灰燃燒揮發出的煙氣彌漫在整個小屋里。張合山將面團按成餅狀,仔細貼在鍋的內壁。 "這吊爐燒餅 最 重 要的是控制爐內的溫度和烤制的時間。爐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太旺會烤焦,太弱會夾生。”張合山說。
微信截圖_20180405175221
張合山自小跟隨父輩制作吊爐燒餅,如今已經有近40個年頭。”這活挺累人,但這是爺爺輩傳下來的手藝,邗了大半輩子了,舍鈈下了。”說話間,第一批烤制的燒餅已經呈現出金黃色,可以出爐了。
張家燒餅外酥里嫩,表面厚厚的一層芝麻讓人垂涎欲滴。拿一個甜燒餅,用手輕輕揭開,底兒、蓋兒、芯兒層層分離,咬一口慢慢咀嚼,不一會兒,香甜的糖稀味兒和濃濃的芝麻香味兒便溢滿口腔。
”地里活不忙的時候就做燒餅,每天能做200多個,串鄉趕集賣,一塊錢一個也是份收入,但就是太辛苦。 王愛榮說。 “現在孩子在外面打工,我們老兩口帶著孫子孫女,每天都挺忙活。”
憑借著好手藝,張合山和他的父輩、祖輩養育了這一大家子,也讓這個家庭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了傳承。兒子在外打工生活有保障,孫女孫子讀書上進,張合山很是欣慰。他惟一擔心的是,張家下一輩已經不再以燒餅為生,“等我倆做不動了,再想吃俺張家的燒餅可就難嘍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