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17-02-03 17:29:02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關于葫蘆的故事與文化,不至動畫片,在咱身邊,市文化館迎春文化薈的現場,“指尖上的非遺”站臺,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葫蘆擺了出來,讓現場游覽的娃娃們大開眼界。
精湛的書法微烙,憑葫蘆的自然體態,即使不烙字,就非常惹人喜愛,更何況這烙印上書法的呢。
王向陽,1943年3月出生,山東省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王氏葫蘆書法微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這些葫蘆,上頭有字有畫,是烙、刻、畫的藝術。如王向陽的葫蘆書法微烙,題材新穎,內容豐富,主要包括:經典序跋、儒釋道經文、兵家論書、名門家訓、古今詩詞、名言警句及人物肖像等。
將漢字書寫為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之點劃之美、線條之秀,結體之俏、章法之妙,烙制于葫蘆之上,更是起到了悅目賞心、寄情于物,錦上添花的作用。
這葫蘆烙畫項目展演——起身遠觀,葫蘆個個形貌俱異,頗具品味,仔細一看,上面的畫也是筆筆精湛,美極了。
葫蘆刻畫將漢字書寫為表現形式的書法藝術之點劃之美、線條之秀,結體之俏、章法之妙,烙制于葫蘆之上,更是起到了悅目賞心、寄情于物,錦上添花的作用。
選一個小小寶葫蘆帶回家吧!
王向陽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王氏葫蘆書法微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1954—1956年,王向陽跟著伯父王鳳嶺學會了在葫蘆上燙字。現在,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葫蘆造型,王向陽還自己種植葫蘆,不僅自己烙而且還傳授給了次子王建忠,烙制的作品不僅饋贈親朋好友而且還捐助社會公益并且在東方文化街設有店鋪。2014年、2016年兩年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父子二人雙雙獲得“優秀傳承人展示獎”。
這巧手生出的栩栩如生的面塑。
看這威風凜凜的關二爺。
還有卡通的面塑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
感受感受這圈椅子是啥感覺吧!
一道道工序陌生又熟悉,陌生于它的年代,熟悉于它的味道。
濱北吉祥羊肉灌湯包皮薄餡大,湯多味美,在濱州可是響當當的名吃。
看這現場的市民,可以說是香酥軟嫩老少皆宜啊!
看著邢家鍋子餅的展演現場,邢師傅換好服裝后,已經現場演示了鍋子餅的制作方法。待火候合適時,平底鍋內放入豆腐、豬頭肉、香油、雞蛋、鹽、黃瓜絲、香菜炒好,再將炒好的菜堆成長條狀,用烙好的餅鋪在上面,雙手隔著餅抓住菜向上一兜,菜就被兜進了餅里,再用手一卷,鍋子餅就卷好了。
現場,還展出了邢家鍋子餅、博興老粗布、面塑、圈椅子、羊肉灌湯包等非遺項目,現場制作,絕對正宗哦!
(記者 張丹 劉青博 見習記者 王健 通訊員 曹修群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