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網
2022-03-29 17:45:03
原標題:濱化藍+防疫白(三):聞令而動 濱化醫護力量馳援四方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白衣為甲,逆行出征,醫護人員是沖在戰疫前方的最美逆行者。
在濱化醫院,有這樣一群白衣天使,她們有的沖鋒在濱化集團的戰疫最前沿,有的聽從指揮馳援濱州各地,以自己的專業力量溫暖這座城。
除了在濱化做核酸采樣外,濱化醫院職工還馳援濱醫附院和博興等地
“有點站不住了。但是,堅持,我能行!”3月21日,濱化醫院董翠霞被抽調到博興縣純化鎮做核酸檢測。5個小時過去,她和小組的另一位醫護人員連續完成800多位村民的核酸采集工作。
前一天晚上11點,董翠霞接到了濱化醫院院長呂新敬的通知,濱城區抽調500人支援博興縣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凌晨3點半在北鎮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集合。
“呂院長,我的車在院子里堵住了,3點鐘開不出來。”在電話里,董翠霞著急地發慌。
“3點,你到小區門口等我,我送你過去!”呂新敬說。
疫情以來,除了一名統計員沒有醫師證,在濱化醫院值守,其他人都被安排到了濱化集團應急保衛部、化工南門做核酸采樣,還有兩人在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PCR(核酸檢測實驗室),呂新敬則四處奔波,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工作。
夜里,只休息了3個多小時;路上,啃了一個統一發的面包。午時,董翠霞又渴又餓,體力不支,她感覺快要站不住了。
“只知道累,想坐一會,可是鄉親們都在排隊等著,我不能停。”董翠霞說。
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腸、一盒八寶粥,回到純化鎮政府,董翠霞接過純化鎮準備的午飯。
捧著熱氣騰騰的泡面盒,她特別滿足,“沒有別的要求,能吃一口熱乎的飯就很好了。”
在濱醫附院PCR緩沖區,濱化醫院女職工每天要處理山一樣多的醫用垃圾
每天早晨,走進濱醫附院PCR緩沖區,看到堆積成山的醫用垃圾,劉霞一陣頭大。新的一天,從清理工作區開始了。
盡管已經在這里幫忙一周了,劉霞有些不適應,“一個打包帶,重四五十斤,我一個人根本提不動。多虧王艷艷力氣大,我們倆一起連拉帶拽。”
近期,濱醫附院PCR工作人員力量不足。作為濱醫附院的醫療聯合體合作單位,濱化醫院特派劉霞和王艷艷前去支援。
PCR緩沖區是她倆主要的工作區域,她們負責將送到實驗室的一批批核酸樣本傳遞進艙和艙內輸出醫療垃圾的處理。偶爾,艙內缺人手了,她們就臨時頂上。
在艙內做核酸檢測,三個人一個小組,劉霞和王艷艷在為老師們做輔助工作。“流水作業超快,一個動作重復操作,坐在那里一停不能停,精神特別緊張。”相對而言,王艷艷更喜歡緩沖區的工作,但在那體力消耗特別大。
早晨7點半,她倆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把夜間產生的醫用垃圾處理掉。一批批高壓消毒、做好記錄,然后拖到垃圾區,再給工作區域消毒。晚上7點半下班后,還要把白天的醫用垃圾處理完才回家,這讓43歲身體素質不好的劉霞感覺很吃力。
她說,“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干,給艙內的老師們節省更多的時間專心做檢測。”
緩沖區是一個密閉空間,空氣不流通,實在憋得難受了,劉霞、王艷艷就到走廊喘口氣。
在濱醫附院幫忙一周,劉霞沒吃上一頓熱乎飯,“每天中午都是一兩點,趁著樣本不是很多的時候,抽20分鐘的空輪流去吃口飯。”
那幾天,趕上濱州大降溫,王艷艷騎電動車早出晚歸,上下班路上著涼了。劉霞心里祈禱,“艷艷,千萬別感冒,你可是我的精神支柱。”
每當感覺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劉霞和王艷艷就開始自我安慰,“我們也是在核酸實驗室工作過的人了,很多人想來還來不了呢!”
她們深知,雖然自己只是濱化醫院一名普通醫護人員,但在濱醫附院,她們代表了濱化形象,“絕不能給咱濱化人丟臉”。
前幾天,濱州人的朋友圈里傳播著一句話:“如果半夜有人喊你做核酸,請不要有任何抱怨!因為醫務工作者已經沒有黑夜白天!”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醫護人員是天使,也是超人。他們在守護濱化、守護濱州,用赤誠的熱血和專業的力量書寫“在知愛建”的濱化故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