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04-22 08:56:04
我市全國試點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形成“濱州模式”
——就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國試點工作訪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高景生
去年8月份以來, 我市作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國6個試點地級市之一,扎實推進、大膽創新,普查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日被《中國減災雜志》進行了刊發推廣,國務院普查辦副主任、國家減災中心副主任張學權率隊蒞臨我市檢查指導,對我市普查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為進一步了解我市普查試點工作開展情況,記者采訪了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高景生。
努力爭取全國試點,梳理出市級層面四項主要任務
記者:濱州市作為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國6個試點地級市開展工作的意義和任務是什么?
高景生: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0月份提出的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重點工程之首,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我市應急局成立以來,先后7次赴應急部、省應急廳匯報爭取試點工作。2020 年 8 月 3 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普查地方試點工作的通知》,濱州市被確定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6個地級市之一。
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災等災害。普查內容包括主要自然災害、承災體、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重點隱患等調查與評估,主要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以及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梢灾v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我們既要高質量完成普查工作,又要及時總結普查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為新時代防范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提供科學依據,為該項工作全面推開提供經驗借鑒。
我市開展普查試點工作,是全面構筑適應“全災種、大應急”新體制,順應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新實踐。市級層面普查工作主要任務:一是承上啟下,積極爭取全國全省試點任務,統籌組織領導全市普查工作; 二是選點擴面,開展對縣區基層人員的培訓和技術指導;三是核查督導,做好下級普查數據的審核和同級部門數據的歸集;四是對比優選,驗證普查模式,總結市級普查經驗。
確立市級普查思路,建立起“三線并進”工作機制
記者:這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任務艱巨,我市的工作思路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高景生:這次普查是第一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調查、風險評估、風險區劃和綜合防治區劃等全鏈條式普查;第一次實現致災部門數據和承災體部門數據有機融合;第一次實現在統一的技術體系下開展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總的來說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普查對象范圍廣、普查內容多,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其中重點和難點都在綜合協調、質量保障和成果應用。
我市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平臺運作、隊伍整合、專家支撐”的普查工作思路,提出了“超前謀劃、協調聯動、機制創新、數字賦能、科學施策”運行機制。
在具體工作中,我市突出頂層設計,先后制定了《濱州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濱州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方案》;市普查辦組織召開推進會、研討會達26次,全力解決歷史數據調查、部門間數據共享等難點、堵點;搭建了“政府部門+專業機構”普查工作平臺;組建了市縣鄉三級200余人普查工作團隊;形成了市縣鄉三級政府、8個領導小組、48個主要涉災部門、139個工作專班橫到邊、縱到底的網格化組織體系。
我市指導基層建立了“三線并進”工作機制。一是手把手指導,業務培訓到一線。為確保源頭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采取邊培訓、邊普查,邊學習、邊應用的模式,對普查員開展業務培訓,統一格式、統一標準、統一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分縣區、分部門、分行業的方式,先后開展了46次專業知識集中培訓、125次上門指導培訓,培訓1.4萬人次,掌握了基本技能,為普查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二是面對面普查,精準填報到一線。普查辦聯合各領域專家,全員上陣、全過程參與,深入縣區、鄉鎮(街道)、企業、家庭開展現場數據填報工作,確保普查數據不重不漏。三是點對點把關,數據審核到一線。按照“現場講解規范、現場指導填報、現場糾正偏差、現場審核把關、現場簽字確認”的“五個現場工作法”,實現錯誤核對到對象、修改到基層、數據上報到現場,做到紙質表數據與系統錄入數據一致,極大提高了數據質量和填報效率。
完成78項具體任務,實現普查成果邊查邊用共享共用
記者:目前普查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和成效?
高景生:自2020年9月全市統一部署到2021年3月底試點工作基本結束,已全面完成所承擔的應急、地震、地質、林草、房屋和市政設施、交通、海洋、氣象等8個方面、78項具體任務,形成各類數據集、報告、圖件等成果資料226本。
通過開展普查,我市進一步摸清了全市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建立了普查數據庫,為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為推動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厘清了各涉災部門自然災害防治職責,深化鞏固了機構改革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成果,為自然災害防治明確了路徑;進一步補齊了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短板,通過對隱患問題的整改著力提升了全市應急處突能力。
我市注重對普查成果邊查邊用,共享共用,進一步在應急領域深度挖掘應用,在其他領域探索共享結合,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一是創新數字賦能。堅持“能讓軟件解決的工作,不讓一線調查員做”的理念,大膽創新,在國家系統基礎上補充研發了調查軟件和質量控制系統,全市七個普查領域共研發和完善各種軟件、APP等13種(類)。二是助力“智慧應急”。將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階段性成果與市應急指揮平臺相結合,將 6621 條綜合減災資源(能力)、公共服務設施承災體等數據錄入平臺,為應急救援提供資源支持和決策參考。三是助力“城市規劃”。在摸清全市原有233處避難場所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了全市2570個小區和626處公園、綠地、廣場等人口、場地資源情況,規劃編制并實施了全省首部《濱州市應急避難場所規劃(2021-2035年)》,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構筑了“安全屏障”。四是助力“全科大網格”。將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庫與基層社區“全科大網格”數據庫共享共用,實現防災減災能力與基層群眾服務有機融合,真正做到讓群眾知曉身邊的災害風險,掌握家門口的減災資源,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
摸索普查經驗教訓,為全國普查提供“濱州模式”借鑒
記者:我市能給全國普查工作提供哪些經驗借鑒?
高景生:一是黨委領導,政府重視,是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礎。面對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黨委政府負責同志多次聽取匯報,第一時間建立普查領導小組,統籌全市普查工作。濱州市各級黨委政府迅速反應,建立領導小組工作專班,全面開展普查工作。
二是科學設計、方法得當,是做好普查工作的路徑。我市提前謀劃、大膽探索、兼收并蓄,在探索中前進,在總結中提高,堅決貫徹國家、省普查方針,杜絕普查辦“大包大攬”、行業部門“甩手掌柜”、服務機構“通辦包辦”現象,利用“錯題集”、“答案冊”及時糾正普查過程中的問題,少走彎路,在摸清隱患底數的同時,為國家驗證了普查模式,趟出了普查路子。
三是統籌協調、數據共享,是做好普查工作的條件。重點在“綜合”,難點也在“綜合”。充分發揮普查辦牽頭抓總作用,各級各部門統籌推進,不當后進,不留短板;利用好已開展的各類普查、調查評估成果,統籌做好相關信息和數據的補充、更新和新增調查,不做無用工作,不做重復工作。
四是設定節點,倒排工期,是做好普查工作的要求。根據普查工作國家、省普查辦要求,掛圖作戰,適當超前設定時間節點,確保各項任務按時完成。按照“1+6”工作模式,普查辦牽頭,定期召開6個主要涉災部門參加的工作推進會議,交流經驗做法,共享融合數據。每周“兩調度一通報”,表揚先進,鞭策后進,對普查進度偏慢的縣市區、部門,我帶隊去現場督導,共同研究推進措施,確保任務按時間節點完成。
五是多方參與,密切合作,是做好普查工作的關鍵。很多街道、鄉村等基層單位既是普查實施主體,也是普查對象,普查辦廣泛引導、切實動員基層普查員、村兩委班子成員、災害信息員等基層普查力量;充分發揮相關行業領域技術單位、專業隊伍和有關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等第三方專業力量的作用,合力推動普查工作順利開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