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8-17 10:14:08
“濱州的未來由我們創造,濱州的未來即是我們的未來”
市科協舉辦“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城”科協沙龍主題活動,邀請優秀科技工作者共話人才與濱州的未來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我們的未來蘊含在濱州這座城市之中,我們的未來與濱州這座城市息息相關,濱州的未來由我們創造,濱州的未來即是我們的未來。”作為首屆“濱州人才節”的重要組成部分,8月15日下午,以“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城”為主題的首場科協沙龍主題活動在濱州市科技館成功舉辦。
3個小時的時間里,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許健客串主持人,深切關注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從在場嘉賓在濱州的學習工作經歷入手,與大家一起探究與濱州的淵源。李洪波、夏江寶、蔡穎輝、王如云、張秀葵、劉國利6位嘉賓,借著一杯咖啡,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分享著自己作為科技工作者與濱州的故事。他們用樸實而真誠的話語,分別道出了自己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多年來對夢想的堅守,以及為了實現夢想而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并對濱州發出由衷的祝福,表達了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許健說,從各位嘉賓的分享和介紹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來自不同科技領域的人才,在濱州這片熱土上工作、生活、播種、收獲,無論他們之前是否是濱州人,現在都已經深深融入到了濱州這片土地,融入到了濱州的發展當中,濱州成就了他們,他們也正創造著嶄新的濱州。我們熱切期待、真誠歡迎,有更多的科技人才能夠選擇濱州、扎根濱州、創業濱州、奉獻濱州,在濱州這片熱土上揮灑自己的汗水與智慧,與濱州共創、共享、共成長。濱州市科協也將會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濱州有你,未來可期。
濱醫附院呼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李洪波:
與濱州結緣20年
見證濱州人發展無限可能
李洪波并非土生土長的濱州人。20年前,他初來濱州時還是一個懵懂的學生,對未來既充滿著憧憬,又承載著許多迷茫。他總是在心里打嘀咕:“自己可以么?行嗎?”現在回頭來看,從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看看這些年濱州的發展,他特別認同一句話:濱州人能,濱州人行,濱州人成!濱州將帶給我們無限可能!
在來濱州前,李洪波沒怎么出過遠門,甚至連山東省都沒有離開過。在濱州工作的這20年,已經先后到北京協和醫院、臺灣榮軍總醫院、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進修學習,開闊了眼界,獲取了很多新知識。他也從一名醫學生,變成了見習醫師、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再發展到現在的副主任醫師、科室副主任,直至有了自己的研究生。
在濱醫附院這個平臺上,他先后獲得了醫院后備領軍人才、濱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全國最美家庭、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獎勵和稱號。
李洪波說,這些是自己來濱州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能夠同時成為醫生、老師、科技工作者,在感到榮耀的同時,李洪波也感到身上的責任之重大!特別是經過這次疫情,更讓他感受到責任重大,并從中收獲了許多感動。大年初一晚上,李洪波與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一起抵達湖北省黃岡市,隨后進駐了黃岡市大別山醫療中心。進入隔離病房后,醫護人員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在眼罩霧氣嚴重影響視力的狀態下,連續幾天堅守一線。看到有醫務人員感染和離世,李洪波和戰友們切身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但是大家并沒有退縮,而是忍著恐懼和思鄉之苦,在病人不斷被治愈康復的鼓舞下,不怕犧牲,勇往直前。
目前國內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不能掉以輕心。李洪波說,作為疫情防護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自己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繼續兢兢業業地做好疫情防護工作。同時,他也會繼續努力學習,提高自身醫療和科研能力,讓濱州人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甚至國家級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作為一名濱州健康宣傳員,他還要繼續努力做好醫學科普工作,讓鄉親們了解什么是疾病,怎樣預防疾病,為濱州構建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大健康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
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夏江寶:
“在實驗室工作比在家休息更踏實更舒心”
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但對于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特點,可能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土壤鹽漬化嚴重、退化濕地面積分布廣、植被結構單一和防護功能不穩定等,說得正是沾化、無棣、北海等地的顯著特點。
而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夏江寶教授的工作,正是與我們的土地打交道。
2007年7月,夏江寶博士畢業后,來到濱州學院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參加工作。因為大部分同事都來自“211”“985”等高校和中科院系統,和他們的學術成果相比,夏江寶的學術成果相對落后,這讓他的情緒頗為低落。認清了現狀,夏江寶更加意識到自己與別人在學術上的差距,也下定決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加倍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盡快補上缺失的這一課。從此,個人努力工作的自律慢慢沉淀為一種日常工作的習慣。時至今日,他仍然覺得“在辦公室、實驗室工作總比在家里休息更踏實更舒心”。
2018年6月,在進行野外考察時,夏江寶偶然發現了濱州港檉柳林,這種樹木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緊接著,他帶領一行15人進行了為期10多天的基本調查。今年7月,他帶領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團隊共12人到該檉柳林進行試驗取樣。為期一周的野外采樣極其艱苦,夏江寶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回來接近8點。其間,他們每天都要冒著炎熱酷暑、防著蚊蟲叮咬進行工作,完成野外采樣后,還需對工作進行總結,處理單位的各項工作,直到深夜,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
13年來,夏江寶所在的科研團隊長期聚焦黃河三角洲困難立地的生態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積極致力于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退化濕地等困難立地的植被恢復與生態修復,在黃河三角洲“貝殼堤植被恢復理論及關鍵技術”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發方面具有較大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和學科優勢。他主持完成的2項研究成果整體達國際先進水平,在貝殼砂水分特征及其與優勢植物水分關系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科技支撐。
山東京博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蔡穎輝:
婉拒兩所重點高校“橄欖枝”
堅持回鄉發展
蔡穎輝是一個非常“純正”的濱州人,生在濱州,長在濱州,出去讀書,2007年博士畢業后來到濱州工作。在濱州讀書期間,蔡穎輝一路都算是“超級學霸”,成績十分優異,高考如愿考進了西安交大,選擇了化工專業,從此就和化工專業結了緣。
本科畢業后,蔡穎輝去了新加坡求學,博士畢業的時候,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都給了他教職,但他都沒有去,他覺得產業報國還是要去工廠。“所以,我當時懷著一種沖動,回到了咱們濱州的一家化工企業,然后直接就沖到了一線。”蔡穎輝說。
管理運營的方方面面、新技術從開發到落地,公司真正產生價值的全鏈條、全過程,蔡穎輝都參與進去,并逐步走上管理崗位。他表示,這樣就有更多機會、能看到更多事情,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而且能讓自己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掌握的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在整個價值鏈條和企業經營中起的作用。
蔡穎輝說,濱州人都是很優秀的,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的時候,就見到很多濱州人,他總覺得當年在濱州考出去其實蠻難的,總覺著國外高校里的濱州學子不會有那么多,但是他看到,即便在普林斯頓做博士后的時候,周圍也有很多濱州人。
蔡穎輝提到,在外的這些學子其實都是心系濱州的,大家湊在一塊兒聊天的時候,談得最多的還是家鄉怎么樣了,祖國怎么樣了,尤其是在國外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更強烈,更深刻。但是要吸引這些優秀人才,關鍵還是要有相關的產業平臺。
蔡穎輝表示,西區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濱州的整體面貌。他剛到新加坡讀書的時候,濱州和國外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這些年差距在迅速縮小。
蔡穎輝表示,濱州的產業和平臺其實也在國際化,對能流利說英語的人才需求很大。因此,濱州應該更加重視和國際接軌,尤其是在國際教育、英文教育這些方面。
濱州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民富市強”的重任,結合全市五大千億產業集群、五大新興產業發展,我們應該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尊嚴的技術成果,為全市經濟建設、產業發展和行業進步貢獻力量,努力把濱州打造成科技創新高地,成果轉化洼地和人才集聚基地。
濱州亞泰雅德動力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如云:
以夢為馬 執著追求
帶領企業登上國際舞臺
從小就夢想有自己的母公司,有一系列子公司的王如云。于八十年代末期,利用考完中專,等待錄取的期間,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地毯加工廠,因經驗不足以失敗告終。不服輸的她,中專畢業后,又創立了第二家公司,工藝品廠,因多方面的原因,還是以失敗告終。創業失敗,并沒有泯滅她的夢想。在進修完大學的外貿英語后,她又一次走在了創業的路上。就是這樣的堅持 ,才有了現在的亞泰雅德,一個國際化的企業。
創業之初,沒有資金,沒有廠房,沒有設備。經多方奔走,最終選中了現在的楊柳雪鎮。用借來的三萬元錢,開始了艱難的生產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亞泰的路逐漸開闊,“鉦道”牌鋁活塞耐磨鑲圈逐漸暢銷。后來,企業與日本豐田汽車控股的日本最大的活塞生產企業——日本ART合作,生產鑲圈產品。多年合作下來,到今天為止,公司生產的鋁活塞耐磨鑲圈已達到世界同行業領先水平,為公司進入全球四大巨頭的主機配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企業發展,不僅需要擴大生產規模,更要以科技為先導,堅持自主創新,將科研成果實施產業化發展。2007年11月,公司啟動二期擴建工程,建設自動化車間,引進全自動1200毫米鑄造生產線七條,實現了年產2000萬只的規模,銷售收入近億元。與此同時,公司致力于培養優秀人才隊伍,與重點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聚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成立了國內首家汽車用鋁活塞耐磨活塞鑲圈研究所,潛心研究,追蹤國際同行業最新動態,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雖然亞泰雅德公司已經擁有亞洲最大的鑲圈加工車間、世界最先進的檢測化驗儀器和流水線加工設備,但對于王如云來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她的目標是打造耐磨鑲圈制造廠世界第一的現代企業——而這,也不會是她的終極目標。
市委農辦副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張秀葵:
深入基層十三載
選育“惠民蜜桃”
1988年,張秀葵大學畢業,因為想學有所用,她毅然來到了惠民縣大年陳鄉。在那個大學生都能留在大城市的時代,張秀葵一下子扎根基層,一待就是十三個春秋.
十三年里,她跑遍了全鄉83個自然村,先后主持完成了省科委的科研課題《惠桃綜合技術開發》等5項科研選題試驗,其中《惠桃綜合技術開發》課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她用十二年時間選育出了果樹新品種“惠民蜜桃”,2002年惠民蜜桃通過國家級審定,有效保護了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濱州市30年無果樹類新品種通過審定的空白。
十三年來,她堅持利用冬閑舉辦果樹培訓班,推廣應用20余項新技術,讓全鄉8000余戶果農幾乎家家都有管理果樹的明白人。大年陳鄉果園面積由l989年不足8000畝發展到2001年的45000余畝,林木覆蓋率達46%以上。
為了搞好惠民蜜桃的出口,她多次帶著樣品到新加坡的出口公司推銷,與該出口公司訂下了銷售合同,讓惠民蜜桃漂洋過海到了新加坡,并且賣到了人民幣10元一個。
來到市農業農村局工作后,張秀葵有了更好服務三農的平臺。她參加選育的“新梨七號”通過了山東省品種審定,并探索出生態高效種植新模式在濱州推廣。
角色的轉變、職位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她的初心,那就是用自己所學、用自己的責任和付出,理論聯系實際,在每個崗位上都要找出突破點作出新貢獻,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 尤其是2019年,她帶領分管的科站,通過積極努力,實現承擔的省考核指標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林牧副漁比值及增幅年度排名全省第一,獲得單項冠軍。她創造性建議在全市打造“一帶三片區”果業發展空間布局,打造高標準示范園,以點帶面推動果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振興。通過積極爭取,我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合作簽約城市和農產品直供基地,打開了農產品走出去渠道。
無棣縣小泊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劉國利:
“土專家”堅持論文
寫在田間寫到百姓心上
劉國利現在是無棣縣小泊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在農業技術推廣這個崗位上,他已經堅守了30年。
無棣縣素有“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的美稱。1991年,也就是劉國利參加工作一年后,他率先在席家村推廣了棗樹的整形修剪技術,當年比對照畝產提高360公斤,此項技術于1993年在全鎮1.2萬畝棗樹中全部展開,并很快在全縣進行復制推廣,帶動了無棣縣棗樹管理轉型升級。
1994年,劉國利在大田村對30畝15年生的金絲小棗樹進行冬棗高接換頭,鄉親們看著胳膊粗的樹枝被鋸斷,大量的樹枝將間作的小麥壓倒,既心疼又不理解。但3年之后,這30畝高接換頭的冬棗樹進入結果期,畝產達到1000公斤,每公斤賣到20元,每畝收入20000元。
小泊頭鎮土地鹽堿,淡水資源匱乏,可謂“年年栽樹不見樹”,被稱為“綠化禁區”。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劉國利進行了長達30年的治理與開發,幫助小泊頭鎮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不足7%提高到28.7%。
為進一步適應新形勢下林業發展的要求,2008年,劉國利鼓勵梁鄭王村村民梁寶巖承包了80荒堿地,種植了4400株5公分的白蠟樹,到2012年5年的時間賣了90多萬元,在當地引起轟動。2012年,無棣縣林業生產進入高潮期,他組織郭馬村、梁鄭王等幾個村支部書記和種植大戶外出考察,發動他們率先搞起了苗木繁育和樹木種植,成為全市“林下經濟”的典型,并走在全國前列。2015—2017年,苗木經濟下行,市場出現了很大波動,面對困難,劉國利探索出了“鹽堿地種樹—林下養鵝滅荒—鵝糞改良土壤—成鵝出售”的立體循環種養模式,林下養鵝50000只,實現一只鵝當年直接收入13—15元,減少滅荒和肥料投入間接費用每畝150元,不但增加了收入,還緩解了管理投入資金不足的壓力。其間,他和山東省農科院共同建立了“循環經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帶動周邊17個村、120個農戶發展林下養鵝,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截至目前,劉國利已培養109個種植大戶,流轉土30500畝,培養農產品經紀人80名,培養省“齊魯鄉村之星”1名、濱州市“鄉村之星”4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