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18-08-24 09:35:08
隨著汽車的普及,機動車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了越來越大的比例。選擇汽車出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們的出行范圍、縮短了出行時間,然而當一個城市的交通發展方式逐漸以機動車交通為主體,則會帶來機動車尾氣污染、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城市交通的發展,在滿足機動車“高速”出行需求的同時,更需要考慮到步行、自行車等“慢行”的需要,保持行人及自行車交通的合理比例,給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騎行空間。為推動我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整體水平的提升,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市規劃局組織編制了《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并于近日通過了市政府批復。
結合我市現狀及特色,《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針對性提出了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策略及規劃控制對策,規劃形成三級步行道及自行車道,構筑與城市用地布局、出行需求和特征以及發展條件相適應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其中,規劃市城區一級步行道形成“十橫十一縱”網絡型總體布局結構,一級自行車道形成“一環三縱兩帶”的休閑性自行車系統和“八橫三縱”的生活性自行車系統。至遠期2035年,共規劃步行道913公里、自行車道707.6公里。
“一環三縱兩帶”休閑性自行車系統規劃圖
合理規劃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實現交通結構良性轉換,促進綠色交通體系的發展
“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構成了城市慢行系統,這也是市民出行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編制的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研中心工程師耿程向記者介紹,與機動車交通相比,步行、自行車交通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不僅出行的成本低,更減少了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污染,節約了能源、土地資源和空間。
我市城區道路網系統整體呈現“方格網”結構,已經形成“八橫九縱”主干路系統,道路貫通性良好,但現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仍存在一些問題。“市城區現狀步行道缺乏網絡與系統規劃,也沒有建設標準規范,步行交通系統與其它交通系統的銜接設施也不完善。”耿程說,比如,城區很多公交??空九c人行道被綠化帶隔離,沒有銜接道路,使得步行與其他交通方式之間的轉換相當局促。另外,老城區的步行道缺乏管理和維護,不少區域的步行道已經被占用,或者被沿街商鋪私自開通的機動車入口沖斷。在自行車交通系統方面,我市城區少有自行車專用車道,非機動車專用道被機動車占用的問題比較突出,自行車的出行環境和安全性較差。
通過在我市城區合理規劃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引導并實現中長距離出行者使用“步行和自行車+公共交通”,短距離出行者使用“步行和自行車”,不僅可以實現我市城區交通結構的良性轉換,緩解城市交通的行車難、停車難的問題,對于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建設生態城市也將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步行交通系統道路分級圖
根據路徑空間分布特征等將城區步行道分為三級,改造3處并新增21處過街設施,構成完整的步行交通網絡
《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規劃范圍包括濱城區、開發區、濱州工業園區、高新區;規劃近期為2017—2020年,遠期為2021—2035年。結合我市現狀及特色,該規劃針對性提出了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策略及規劃控制對策。
在步行交通系統方面,此次規劃綜合行人對用地功能、空間場所、交通設施和景觀環境的需求,對城市道路網絡中的步行交通網絡進行了重新劃分。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研中心工程師鄧靜介紹,《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根據路徑空間分布特征、設施特點和功能需求,將城區地面步行路徑劃分為三級,即一級步行道(城市步行通廊)、二級步行道(社區主通道)、三級步行道(街區步行路),各類步行路徑、步行過街設施和立體步行設施共同構成完整的步行交通網絡。
其中,一級步行道的人流量很大,是步行網絡的重要構成部分,將規劃形成“十橫十一縱”網絡型總體布局結構,十橫為永莘路、梧桐二路、北外環、黃河十二路、黃河五路、長江五路、黃河大壩、新五路、廣青路,十一縱為渤海二十四路、渤海二十一路、秦皇河、渤海十八路、新立河、渤海十一路、渤海五路、東海一路、鳳凰三路、高六路、高十路;總長度約352公里。
二級步行道主要沿向公眾開放的區級公園綠地、街頭綠地,以及利用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兩側道路的用地空間設置,為鍛煉、觀光等體閑活動提供便捷的環境,串聯各個功能社區;總長度約275公里。三級步行道主要連接居住區與商業辦公區、學校和公交站點,是步行網絡的延伸和補充;總長度約286公里。規劃還將對市城區3處立體過街通道進行改造,并新增21處立體過街通道,進一步完善步行交通網絡。
“通過對步行交通系統的科學合理規劃,將提高步行交通的安全性,塑造友好的步行環境。”鄧靜告訴記者,規劃充分考慮到了步行網絡的便捷性,促使更多的人選擇步行作為短距離出行的首選。同時,各級步行道的規劃也與周邊自然景觀、公共場所等空間相融合,市民步行出行,可以進行體育鍛煉、游憩休閑、商貿購物等多種活動,使步行經歷變成一種有價值并且值得享受的活動。
生活性自行車系統規劃圖
規劃三級自行車道路分級體系,一級自行車道將形成“一環三縱兩帶”的休閑性自行車系統和“八橫三縱”的生活性自行車系統
遵循“單元發展、適度連通,功能明確、層次清晰,干道分流、條件適宜”的原則,《濱州市城區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專項規劃》對于自行車交通系統對也進行了科學規劃,形成三級自行車道路分級體系,保障自行車交通5分鐘可達三級自行車道、10分鐘可達二級自行車道、20分鐘可達一級自行車道。
“一級自行車道以滿足城市相鄰功能組團間或組團內部較長距離的通勤聯絡功能為主,具體又劃分一級休閑性自行車道、一級生活性自行車道,形成“一環三縱兩帶”的休閑性自行車系統和“八橫三縱”的生活性自行車系統。”耿程說。“一環三縱兩帶”包括由北外環路、東外環路、南外環路和西外環路圍合而成的環城休閑帶;三縱即新立河濱水休閑帶、秦皇河濱水休閑帶、秦臺干溝濱水休閑帶;兩帶即黃河兩側濱河綠道,串聯黃河風情園、西紙坊、龍江濕地公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八橫三縱”包括永莘路、梧桐二路、黃河十五路、黃河十二路、黃河八路、黃河五路、長江三路、新五路;渤海二十一路、渤海十一路、渤海二路。
二級自行車道以服務兩側用地建筑為主,主要分布在城市主(副)中心區、各類公共設施周邊、交通樞紐、大中型居住區、市民活動聚集區等地區的次干路以及支路,規劃形成“十三橫十縱”的結構。三級自行車道功能以直接通過為主,是自行車網絡的延伸和補充,主要分布在兩側開發強度不高的快速路輔路、交通性主干路,以及城市外圍地區、工業區等人流活動較少的地區的各類道路。規劃同時給出了自行車停車設施的布局規劃、自行車交通系統設計指引等。
“通過此次規劃,將在市城區構建功能明確、層次清晰的自行車交通網絡。”耿程介紹,此次規劃建立了完善的自行車道路系統,適量開辟了自行車專用道,實現機動車與自行車分流,為市民創造了安全、通暢的自行車出行條件。對于一級自行車道,又劃分為生活性、休閑性兩類,充分考慮了市民交通、休閑、健身等不同的騎行需求。市民騎行在‘一環三縱兩帶’的休閑性自行車道上,沿途將經過各個特色人文景觀和公園綠地,盡享穿梭于林間、水旁、芳草邊的休閑體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