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7日訊 濱州市通過探索特色產業集群聯合授信機制,既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金融“解渴”,也幫助大企業融資“消食”,服務與監管并重,助力濱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位于惠民縣的道韻網業是一家做再生繩網產品的企業,最近,公司準備生產高端體育繩網產品,進軍高端市場,就在企業為升級設備的資金發愁時,多家銀行為其聯合授信,問題迎刃而解。
山東道韻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任立岳告訴記者:“當時建設銀行給我們批了一個500萬的資金支持,后面又通過特色產業聯合授信,工商銀行還有農商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都給我們分別做了授信,一共是批了2000多萬。”
任立岳的企業屬于中小企業,之前由于企業規模小、缺乏質押物,經常遭遇“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繩網產業是惠民縣的特色產業,目前有3822家繩網企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大多遇到與道韻網業相同的融資難題。
“有些繩網企業規模小,越小的越不好貸款,一個是擔保人不好找,再就說沒有抵押物,達不到銀行房貸的標準。銀行對有些企業也不了解,企業自己出去也容易融不到資。”惠民縣繩網產業協會秘書長劉吉喜介紹。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金融政策的不斷調整,銀行也需要不斷開拓市場,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濱州監管分局二級調研員劉壽章告訴記者:“可能有些銀行想給企業融資,但是企業和銀行聯絡渠道不很暢通,這時需要解決銀行和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為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濱州監管分局在之前多家銀行對一家企業進行單體聯合授信的基礎上創新開展惠民繩網特色產業集群聯合授信,由濱州市銀行業協會搭臺、農業銀行濱州分行牽頭,建設銀行濱州分行、農商行、東營銀行等13家銀行與惠民繩網企業協會簽約,并對產業集群中的所有企業聯合授信。經過深入調研,多家銀行針對道韻網業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比較多的特點,為企業量身定制科技貸、知識產權貸、信用貸等多個信貸產品,同時還滿額發放貸款。
“實現銀行金融服務的下沉,讓金融服務嵌入產業鏈,不斷促使銀行業不斷改善金融產品,精準定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出臺更多的針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產品,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濱州市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馬惠軍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參與聯合授信的各金融機構共為惠民繩網特色產業集群授信金額20億元,涵蓋所有企業及7000多家加工戶。惠民繩網特色產業集群聯合授信開展以后,不僅幫助中小微企業金融“解渴”,也幫助大企業融資“消食”。以往,由于銀行之間的信息壁壘,多家銀行會給同一家企業放貸,出現“壘大戶”的情況,超出企業用貸需求,造成企業盲目投資,也極易造成銀行信貸風險。
“越是優質的企業,可能各個銀行都會爭搶了去給它授信,這樣會助長信用風險,但是組建聯合授信就是把銀行之間的信息壁壘打通,所有的銀行對這個同一產業集群的企業,我們是坐下來測算,可以對他進行的額度是多少,聯合授信額度是多少,測算出一個合理的額度,匹配一個合理的額度,這樣有利于所有的銀行來管控好自己的信用風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濱州監管分局大型銀行監管科科長高瑩告訴記者。
目前,濱州正逐步向高端鋁產業、紡織產業等全市所有特色產業集群進行推廣,破解“大企業融資過度,小企業融資無路”問題,推動全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濱州監管分局二級調研員劉壽章告訴記者,通過聯合授信工作的開展,給中小微企業提供充分的充足的金融支持,讓企業有錢有“活水”來更好的發展產業,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理財,避免它過度融資,銀行它既要給企業給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又得需要科學精準,避免過度的資金浪費,助力濱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閃電新聞記者 王飛飛 通訊員 濱州臺 武學聰 劉迪 褚健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