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日訊 2月1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濱州市關于貫徹落實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城鄉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道義,濱州市城鄉水務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振美,濱州市城鄉水務發展服務中心水土保持科副科長李苗苗,共同介紹濱州市貫徹落實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劉道義介紹,水是生命之源,土是萬物之本,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的要求,全方位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64.8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98.19%,高出全省平均值11.4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趨勢,為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規劃統領,錨定水土保持工作航向。濱州市政府印發《濱州市水土保持規劃》,對水土保持分區、治理、預防保護、監測等內容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進一步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發展框架。積極推進各縣市區水土保持規劃批復實施,明確了水土保持治理、監管任務目標,構建起完備、系統的水土保持規劃體系。同時,市政府制定《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副市長任組長的濱州市加快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城鄉水務、發展改革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濱州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評估工作細則》,完善縣級責任體系,并每年對各縣市區政府實施考核評估,全力推進規劃目標落地落實。
堅持治理為先,守護生態文明建設命脈。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不斷加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特別是重點抓好沿黃區域和鄒平市南部山區治理。2012年以來,中央財政投資290萬元、省級投資3170萬元、市級投資2000萬元,建設國家、省、市級水土保持重點工程38項,累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00平方公里,同時,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12個,打造了以鄒平市櫻花山、沾化區付家河、陽信縣大濟河等區域為代表的水土保持示范區,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堅持監管為要,筑牢人為水土流失防線。按照“提前介入、主動作為、全程管控、跟蹤落實”的思路,從創新監管思路、完善監管流程、提升監管成效上做文章,探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次序推進與遙感監管強力清零相結合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鏈條全過程監管模式。開展“天地一體化”遙感監管,對13期1360個遙感監管項目進行查處整改,全部按照省水利廳時限要求完成整改銷號任務。2022年,城鄉水務、行政審批、稅務三部門聯合印發《濱州市市級立項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流程》,建立部門信息互通和審管聯動機制,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審批、自主驗收等事項實行“一次性告知、全鏈條監管”。2023年11月,市、縣兩級聯合開展拉網式排查和現場抽查,重點檢查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檔案資料管理情況。通過集中排查整治,已開工項目全部開展水土保持監理、監測,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并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完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通過不斷推進“強監管”,實現全市范圍內人為水土流失遙感監管全覆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執行水平全面提升,人為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
堅持示范引領,構建爭先創優發展格局。結合濱州實際,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思路和“示范先行、逐步推開”的工作步驟,積極打造亮點、創建品牌。近年來,濱州市先后創建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個,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1個,首批省級水土保持示范縣1個、示范鄉鎮2個、示范園1個,有效發揮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作用。創建省級水系綠化樣板11個,構建了林水相依、河清岸綠的水系生態體系。沾化區和陽信縣被列為全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三年強基試點,分別形成了沾化區協同監管模式和陽信縣“互聯網+監管”模式,其中,沾化區相關做法被省委改革辦評為典型案例,在全省發文推廣。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濱州市城鄉水務局將堅決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各級關于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奮力推進濱州市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的新征程上貢獻水務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