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0日訊 陽信縣商店鎮鄭店村一直有孵化禽苗和養肉食鵝的傳統,但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產業規模始終徘徊不前,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效益不穩定。尤其是每年春季禽苗孵化時,農戶就奔赴外地購買“種蛋”,不僅浪費人力、物力和時間,還會收到未受精的蛋,無法孵化出鵝苗,影響出鵝率,造成損失。近年來,村“兩委”也加大了鵝產業的支持和幫助力度。
陽信縣商店鎮鄭店村負責人張文明說“:我們村兩委為村養殖戶提供場地、貸款,再就是電力協調,為養殖戶提供很大的方便,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這兩年,該村部分養鵝戶甩開膀子大干了起來,抓住“種蛋”商機,既養殖肉食鵝,也養殖品種母鵝,并與品種公鵝混養,這樣的鵝蛋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效益,也為孵化禽苗的農戶提供了方便。村民鄭清和說:現在養鵝利潤還是挺不錯的,選的品種也好,我養的皖浦雜交,在這里一二百公里范圍之內,是沒有這么好的品種,每兩天下一個蛋,主要是喂玉米,喂雜草,利潤很可觀”。
據了解,鄭清和飼養的種鵝一天產種蛋800多枚,每枚11元左右,每天收入8000多元。而今年的肉食鵝市場行情也是格外好,他養殖的大白鵝都成了“小金鵝”,往年肉食鵝每斤賣不到10元,而今年價格翻倍,每斤能賣到近20元,一只鵝能賣400多元,他養的3000多只肉鵝能純收入80多萬元。
在本村,大多數農戶都在搞禽苗孵化,用的全是智能孵化箱,每臺智能孵化箱一茬可孵化禽蛋5000枚左右,孵化出的禽苗由孵化箱轉移到暖棚內,等待客戶上門拉運。孵化的禽苗以鵝苗為主,大都銷往河北、河南、內蒙、以及本省的濱州、德州、東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