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全部

陽信縣:讓鄉土人才“破繭成蝶”賦能鄉村振興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作者:

2022-07-22 09:43:07

濱州日報/濱州網陽信訊 “梨是陽信的特色產業。梨產業持續發展,必須要有技術支撐,要有人才支撐……”這是“梨王”朱元華在陽信縣鄉土人才懇談會上的激情發言。像朱元華一樣的“土專家”“田秀才”“梨狀元”,正逐步成為陽信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今年以來,陽信縣聚焦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實施“1520”鄉土人才賦能計劃,在聚才、育才、用才上出硬招實招,多措并舉讓鄉土人才“破繭成蝶”,賦能鄉村振興。

7月15日,在陽信縣翟王鎮“如康家園”舉辦的翟王鎮鄉土人才系列活動第一期暨鄉土人才座談會上,作為鄉土人才代表,大家紛紛結合自身實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群眾致富等方面建言獻策。據了解,陽信縣已舉辦鄉土人才座談會3期。

作為翟王鎮的鄉村治理人才朱洪巖說:“我們村的‘陽光議事模式’得到了領導和很多群眾的認可,給了我很大的鼓舞。下一步我會借助翟王鎮鄉土人才的平臺,把經驗帶給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為農村工作穩定地開展做貢獻。”



陽信縣不斷培育、使用、激勵鄉土人才,讓鄉土人才“香起來”,鄉村振興“靚起來”。如今越來越多的“好鄉賢”“土專家”“田秀才”“牛管家”“梨狀元”“巧工匠”等鄉土人才破“土”而出,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等方面釋放出越來越強的示范效應。

搭臺子聚才,讓鄉土人才“有地位”。開展鄉土人才“大尋訪”“大摸底”活動,分類挖掘扎根在基層、活躍在民間的能工巧匠、經營能人、生產能手。搭建鄉土人才工作室等載體平臺,把有真本事的能人、巧匠聚起來,讓更多“土狀元”“田秀才”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鄉村原野廣袤舞臺上“耀眼明星”。截至目前,已初步建立1102人的鄉土人才信息庫,涵蓋雙招雙引人才37人,經營管理人才248人,專業技術人才657人,鄉村治理人才90人,鄉土文化人才70人。

扶梯子育才,讓鄉土人才“有技能”。本著“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的理念,成立了鄉土人才發展聯盟,創辦《陽信鄉土人才》內部期刊,通過懇談會、交流會、茶話會等活動,組織鄉土人才講技術、談技能,傳遞鄉土人才聲音,展示鄉土人才風采。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常規化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實用人才能力提升培訓,提升鄉土人才能力,提高科技致富水平,讓“小白”成長為“老師兒”“老師兒”成長為專家,不斷壯大鄉土人才的隊伍,注滿人才“蓄水池”。

擴路子用才,讓鄉土人才“有動力”。把鄉土人才作為發展鄉村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鼓勵采取以賽代評、以賽促評的方式評價鄉土人才,支持行業協會、同業公會、龍頭企業開展技能競賽。針對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痛點難點問題,實行鄉土人才揭榜掛帥機制,號召在外鄉賢、能人大戶等主動認領問題并處理解決。對政治成熟、思想素質好、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鄉土人才,推薦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對年輕有為、有發展潛力的鄉土人才,及時納入村級后備干部進行培養,激活鄉土人才“一池春水”。



據了解,截至目前,陽信縣已初步建立起1102人的鄉土人才信息庫,涵蓋雙招雙引人才37人,經營管理人才248人,專業技術人才657人,鄉村治理人才90人,鄉土文化人才70人。創辦《陽信鄉土人才》內部期刊,傳遞鄉土人才聲音,展示鄉土人才風采,交流鄉村振興經驗,搭建鄉村振興“橋梁”。

接下來,將陸續開展鄉土人才評選活動,推選出“好鄉賢”“土專家”“田秀才”“牛管家”“梨狀元”“巧工匠”等優秀人才。常態化開展鄉土人才專題座談會、鄉土人才成果展、鄉土人才“亮牌”行動等活動,為鄉土人才搭臺架橋,讓鄉土人才“上臺”,搭建鄉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快車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權威發布|濱州:發揮海洋發展研究院應用型科創平臺作用 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權威發布|濱州:發揮海洋發展研究院應用型科創平臺作用 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7月21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濱州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成立一年來工作相關情況,發布重大海洋漁業科技新成果,并回答記...[詳細]
齊魯網 2022-07-21
2022濱州跨境電商峰會召開

2022濱州跨境電商峰會召開

[詳細]
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2-07-21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