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5日訊 “正月里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燈籠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元素,寄托了人們對健康、平安、長壽的美好期盼。讓我們走進陽信金陽街道城西新村的陳春娥家,一起了解一下傳統工藝“團子燈籠”的制作過程。
2月14日,記者來到程春娥家,她正忙著扎燈籠,她高興地告訴記者最近幾天她已經賣出四五千個燈籠了,供不應求。
金陽街道城西新村燈籠制作戶程春娥說:“我編這個燈籠20多年了,編這個燈籠寓意是團團圓圓 ,平平安安”
一個小小燈籠,凝聚著匠人十幾道工序的心血,先將高粱篾切成半米規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將其分出幾股篾,由于破好的高粱篾缺少水分,還要在水中浸泡,待到高粱篾泡的柔軟時,才可以扎燈籠皮。在程春娥眼中,燈籠雖小,卻是個巧活。
24條高粱篾兩兩一對,交織編錯,壓一挑一是程春娥扎燈籠的口訣,只見高粱篾在她的手里上下翻轉,原本散著的長長高粱篾在她手中格外“聽話”奇妙地變成了菱形的小格子,不一會兒一個完整的燈籠皮就做成功了。雖然工序繁瑣,但程春娥和親人卻做得有滋有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制作燈籠,聊聊家常,已成為她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家、對年味最美好的記憶。
金陽街道城西新村燈籠制作戶程春娥說:“每年元宵節前期,我都編這個燈籠,因為我心里啊有一種放不下的情懷。我希望往后這個燈籠能傳承下去。”
手工制作的團子燈籠,玲瓏別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不但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氛圍,也是一種傳統習俗的延續和傳承。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