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1-11-11 15:06:11
25年前,這里默默無聞,農民們翻土種地,按部就班,玉米收獲了種麥子,麥子收獲了種玉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996年,變化開始了,一種想法和決定,從店子鎮黨委政府傳到種地的農民腦海中:我們要轉變思路,開始種植西紅柿,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正是當初的這個決定,帶來了如今博興縣店子鎮農業產業的巨大變化,從當初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鄉鎮,一躍成為連續兩年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
店子鎮正是依靠一顆小小西紅柿,走上了產業振興、農民增收、鄉村變美的振興之路。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博興西紅柿”國家地理標志品牌,越叫越響,成為店子鎮4.8萬人民賴以生存和為之驕傲的底氣。
11月13日,記者來到店子鎮,探究這個西紅柿“十億元鎮”是如何依靠奮斗而來的,一顆顆鮮紅的果實是如何讓農民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的。這個西紅柿小鎮,又將如何發展,走向什么樣的未來?
“火紅小果”帶來農村“改頭換面”
從205國道的車流密集,到濰高路的交通繁忙,再到連通蔬菜種植大棚的生產路四通八達,仿佛都在訴說小鎮繁華和產業振興的樣子。店子鎮南鄰淄博,東接東營,又與中國蔬菜之都壽光隔廣饒相望,區位優勢凸出。
陽光明媚的深秋,在店子鎮大楊村,記者目睹了“火紅小果”西紅柿的誕生“產房”:一座座溫室種植大棚,仿佛一群小山丘,整齊劃一,在陽光的照耀下,壯闊且安然。大楊村黨支部書記楊明良介紹,種植基地里最大的大棚占地面積已經超過15畝,比一個標準的足球場還要大,一年下來,可種植兩茬西紅柿,每一茬可收獲數萬公斤。西紅柿價格好的時候,種植面積超過10畝的大棚,一年可收益30萬元到40萬元。
“我們家一共種了三個棚,這個棚占地面積12畝,是最大的。今年西紅柿行情比較好,一斤能賣到三塊八九,這一棚西紅柿已經快賣完了,收益非常讓人滿意。”村民朱愛珍一邊介紹,一邊帶領大家走進她家的大棚。
朱愛珍家的大棚呈南北走向,南北長達200余米,東西寬近40米。地上鋪著運輸用的滑軌,一直延伸到大棚里面。大棚內,一排排西紅柿植株分布在過道兩側,被繩線牽引著,向上生長,郁郁蔥蔥。綠果在上,紅果在下,底部的西紅柿已經收獲。滴灌系統布滿整個大棚,一條條水帶鋪設在壟間,滋養著植株。
朱愛珍講,她家種的西紅柿品種叫“羅蔓”,汁多皮薄,口味酸甜,果大肉嫩,全部出口到俄羅斯。當前,這一茬西紅柿已到種植中后期,收益已經超過10萬元。
楊明良告訴記者:“如今,大棚越建越大,設施越來越先進,抗災害抗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產量越來越穩定。除非遇到極端天氣,每年種大棚的效益還是非常可觀的。”
大楊村是整個店子鎮西紅柿產業的“領頭羊”,從1996年小規模試種,到如今成為店子鎮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種植效益最好的村,可謂是“改頭換面”的25年。
楊明良回憶,20世紀90年代,店子鎮黨委政府走出去,向壽光學習種植蔬菜。回來后,綜合研判,號召大家種植西紅柿。“1996年,是我們試種西紅柿的第一年。一開始熱情不高,只有幾戶人家。但是,第一年就試種成功了,第二年就開始大規模種植了。”楊明良介紹。
楊明良認為,“走出去學習”是大楊村西紅柿產業得以誕生的關鍵,而因地制宜,將學習到的東西落地,消化吸收,發揮好老百姓的勤勞和智慧,是這一產業發展壯大的內因。
西紅柿因富含維生素,營養豐富,而被人們喜愛。店子鎮產的西紅柿就因其口感好,品相好,備受市場青睞。除此之外,因當地土壤中富含硒元素,“富硒”西紅柿也成為店子西紅柿的標志。當地品牌“博綠牌”西紅柿經山東省科技廳檢測硒元素含量為34.6微克/公斤,列全國第一。
自從西紅柿在店子鎮扎根,這種火紅的果實,就成為點燃店子鎮鄉村振興的“火苗”。2000年,店子鎮獲評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的稱號,全鎮西紅柿種植面積超過萬畝。全鎮近萬名老百姓依靠西紅柿走上了致富路。
迎難而上化解產業發展“瓶頸”
近年來,伴隨西紅柿產業的飛速發展,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店子鎮副鎮長曹茂林將其歸結為三個問題:一是種植產品類型和品種單一,西紅柿成為唯一種植作物;二是蔬菜種植人才面臨斷層風險,年輕人流失,不愿意從事種植業;三是農業品牌效益不突出,產業增收遇到“瓶頸”。
長期以來,店子鎮的溫室大棚一直以種植西紅柿為主,然而西紅柿的交易和市場,并不在當地,反而是在臨近的壽光市。這一問題反映到農民身上就是:西紅柿的定價權被別人掌控著。明明是好產品,但是,遇到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只能賠錢賤賣。
對此,楊明良感觸頗深:行情不好時,種植戶辛辛苦苦種一季,自己沒怎么掙錢,結果給“蔬菜販子”打工了。
為此,店子鎮加大與科研院所合作,先后與中國農科院、魯東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大力推廣試種新品種,在全鎮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并于2020年建成店子鎮現代農業產業園,探索西紅柿標準化種植體系。店子鎮還建起西紅柿交易市場,吸引終端客戶,直接來市場交易,做好價格引導。
這兩年,店子鎮大棚里只種西紅柿的格局也漸漸被打破了,五彩椒、網紋瓜等蔬菜品種不斷被引進推廣。2021年,店子鎮與魯東大學合作,投資300余萬元建成六棟現代化標準種植大棚,從以色列等地引進20余種西紅柿品種進行培養種植。
以往,人們提起店子鎮的西紅柿,都知道很出名,但具體到商業品牌,卻沒有一款叫得響的品牌,形成了“叫好叫座不掙錢”局面。為此,店子鎮建成生態智慧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臻味店子”區域公用品牌,推廣使用“博興西紅柿”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我們對公用品牌和地理標志商標進行嚴格管理,對符合條件,品質有保證的產品,納入綜合管理。我們還聘請第三方運營團隊,專業化運作,發揮西紅柿的品牌效應。”曹茂林介紹。2021年4月,“博興西紅柿”還成功入選2021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人才確實是個難題。現在村里30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很少選擇,在村里種大棚。種植蔬菜大棚的人還是當初那群人。”楊明良介紹。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店子鎮黨委政府,也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化解之策。為此,店子鎮決定,在破解人才問題時,堅持整體思維,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探索創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在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的同時,留住人,用好人。
從2021年起,店子鎮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確定了“村企共建”的工作思路,鼓勵企業利用資金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參與美麗鄉村和美麗村居環境提升工程。
如今,在店子鎮智慧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園,已經開啟了電商直播帶貨。在現代化的種植大棚里,也有了大學生研究跟蹤種子培育的身影。“留住人才關鍵,是給人才創造一個施展才華抱負的平臺和一個放得下身心的環境。”店子鎮黨委書記舒德明介紹。
以大楊村為例,店子鎮龍頭企業力強鋼板主動結對幫扶,投資興建現代化種植大棚,引進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大楊村還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村域基礎設施品質,村內主干道路煥然一新。
店子鎮黨委書記舒德明表示:我們將緊緊圍繞西紅柿主導產業,持續放大產業優勢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完善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不斷推動西紅柿產業做大做強,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走出一條產業振興的示范路
回顧店子鎮25年西紅柿產業發展之路,不難發現一個道理:黨委政府在關鍵時期,關鍵問題上,給了人們前進方向的指引,給了產業更多的支持和助力,而緊緊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也是這條產業振興之路得以走穩走實的關鍵所在。
楊明良說,再過幾天,鎮上還要組織各村書記走出去,學習蔬菜大棚種植管理技術,讓各村書記將學到的知識,再傳授給種植戶,讓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傳統保持下去。
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在鄉村振興的大棋局之上,干部走在前,學在前,既要埋頭走路,又要抬頭看路。這樣才能帶領廣大群眾,走好路,走正確的路。
產業興,人才旺,農村才會更美。店子鎮依托西紅柿種植產業優勢,不斷擴能蔬菜種植產業,進而向現代商業服務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的示范路。這也再一次印證了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圍繞產業,圍繞人才,圍繞農村,“遇水搭橋,逢山開路”化解發展過程種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堅持走到最后,迎接的人們的終將是收獲和回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